蔡沁明,柴人杰,陈钢钢,陈阳,冯宁宇,冷杨名,刘宇鹏,陆玲,任冬冬,汪照炎,王国鹏,王巍,吴学文,夏明,熊浩,徐磊,张宏征,张杰,张天虹,赵宇,孙宇
2024, 30(1):1-1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62
摘要:鼓室给药是一种常见的耳科局部给药方式,指通过将药物递送入中耳,经圆窗膜或卵圆窗扩散分布到内耳从而达到治疗或诊断效果。近年来,鼓室给药技术在耳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突发性聋、梅尼埃病、分泌性中耳炎和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等疾病的诊治。目前,国内外对鼓室给药的操作规范、适应证,尤其是给药时机及治疗方案尚未有统一标准。为了促进鼓室给药技术规范化,我们特组织了国内在鼓室给药领域经验丰富,有卓越建树中青年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鼓室给药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从鼓室给药操作规范出发,系统总结了糖皮质激素鼓室给药、庆大霉素鼓室给药、鼓室内注射造影剂膜迷路MRI成像及其他药物鼓室给药四个方面,旨在指导并规范临床鼓室给药技术的应用。
2024, 30(1):12-1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48
摘要:目的 通过对耳内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咽鼓管功能对其听力影响。方法 收集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42例,结合声导抗正负压平衡试验和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量表(ETDQ-7)将分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组(25例),将咽鼓管功能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1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听力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术前与术后气导平均听阈、骨导平均听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术后气导平均听阈和骨导平均听阈的改善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 kHz气导听阈改善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8 kHz气导听阈改善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良好的咽鼓管功能不会增加Ⅰ型鼓室成形术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平均听力的改善程度,但有利于患者术后高频听力的恢复。
王新,梅凌云,贺楚峰,蔡鑫章,吴学文,金毅,吴丽莎,吴宏,蒋璐
2024, 30(1):16-2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28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分型鼓室硬化患者的听力学特点,探讨其手术治疗效果,为术前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135耳)鼓室硬化手术患者,对比手术前后听力学资料。结果 Ⅰ、Ⅱ型鼓室硬化患者多表现为传导性耳聋(分别为71.4%、68.8%),Ⅳ型鼓室硬化患者中混合性耳聋出现的比例更高(66.7%)。各型鼓室硬化的听力曲线以平坦型为主。卡哈切迹出现率为13.3%(18/135),Ⅳ型鼓室硬化患者中38.9%患者听力图出现了卡哈切迹。各型鼓室硬化患者(除Ⅲ型鼓室硬化外)术后气骨导差(ABG)和气导平均听阈(PTA)均较术前降低。Ⅰ型鼓室硬化的手术成功率最高(79.0%),Ⅳ型鼓室硬化的手术成功率最低(63.9%)。结论 各型鼓室硬化患者听力图多呈现平坦型曲线,混合性耳聋最多见于Ⅳ型鼓室硬化,卡哈切迹的出现可提示镫骨的固定。手术清除鼓室内硬化灶是主要的治疗方式,Ⅰ型鼓室硬化术后成功率最高,Ⅳ型鼓室硬化最低。
2024, 30(1):22-2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076
摘要:目的 探讨中耳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3年3月收治的8例经病理确诊为中耳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首发症状中以耳流脓为主4例,听力下降3例,面瘫1例。5例肿物突入外耳道,3例鼓膜紧张部穿孔。纯音测听示8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其中混合性聋4例、传导性聋3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1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善中耳CT及MRI,提示肿瘤累及中鼓室或鼓岬表面5例,累及面神经水平段3例,其中1例侵入中颅窝。8例患者均行乳突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证实鼓室体副神经节瘤4例、面神经纤维瘤2例、面神经鞘膜瘤1例、中耳神经内分泌腺瘤1例;2例患者术前行活检分别诊断为中耳胆脂瘤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前病理误诊率为25%(2/8)。术后随访1个月至8年,目前尚无复发病例。结论 中耳神经源性肿瘤发病率较低且临床表现各异,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术前完善CT和增强MRI检查以及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2024, 30(1):26-3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43
摘要:分泌性中耳炎(SOM)是指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不伴有急性炎性表现的中耳积液的非化脓性中耳炎。其病因与生理机制复杂,以耳闷、耳鸣、耳痛等耳部症状为主,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而学龄前儿童是高发人群。目前,SOM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SOM中耳积液的成分分析是研究SOM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常见方法,也是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SOM中耳积液的成分研究进展进行比较总结,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2024, 30(1):31-4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073
摘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CSOM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由环境、细菌、宿主和遗传危险因素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细菌感染是CSOM重要的原因之一。由于地区、民族、饮食习惯等差异,CSOM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及细菌种类也有所差异。既往基于培养技术获得CSOM部分优势菌群,但不能获得CSOM细菌群落的全貌,限制了CSOM的病原学研究。随着各项检测技术的提高,特别是16S rRNA测序及宏基因组测序等分子技术的发展,CSOM病原学研究也逐步完善,这不仅对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同时也能进一步研究细菌在CSOM中的致病机制。
2024, 30(1):41-4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09
摘要:现代鼻整形技术发展至今历时百余年,期间耳鼻咽喉科医生和整形外科医生分别在各自领域推动鼻整形的发展。本文介绍了现代鼻整形技术的发展历程与临床进展,包括由鼻科学中发展出的功能性鼻整形和整形外科学中发展出的美容性鼻整形。鼻整形技术由开始的切除性鼻整形发展至结构性鼻整形,以及近几年提出的保留性鼻整形,功能保护的重要性在鼻整形中愈来愈被认识。随着学科的发展与融合,功能性鼻整形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拓展,以适应未来鼻整形领域的发展。
2024, 30(1):49-5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012
摘要:目的 研究1例前庭导水管扩大患者的遗传方式和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以1例临床诊断为前庭导水管扩大的患者及其健康的父母为研究对象,采集其静脉血,使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先证者的遗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锁定该患者可能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并进一步采用Sanger测序法对其父母进行相关突变位点验证,最终确定该患者的致病基因;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析、氨基酸保守性分析及氨基酸序列分析等手段,分析复合杂合突变的致病机制,绘制突变的遗传系谱。结果 该患者致病突变定位于7q31的SLC26A4基因,由c.919-2A>G、c.1746del G以及c.563T>C 3个位点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SLC26A4基因的c.919-2A>G突变遗传自其听力正常的父亲,而SLC26A4基因的c.1746del G和c.563T>C突变均遗传自其听力正常的母亲。结论 先证者携带的SLC26A4基因的3个突变位点均是明确的与听力损伤相关的隐性疾病突变位点。因此,推测SLC26A4基因的上述3个突变以某种复合杂合的形式导致受检者患病。
2024, 30(1):55-5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565
摘要:目的 探讨正常听力儿童的失匹配负波(MMN)的特点,同时分析不同性别、不同耳儿童MMN的差异。方法 对44例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检测正常的儿童分别进行双耳的MMN检查,其中男25例,女19例。采用经典的oddball模式,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分别为1 000 Hz和2 000 Hz 的短纯音测试受试者MMN,观察不同性别、不同耳儿童MMN潜伏期及波幅的特点并比较差异。结果 44例受试者的双耳均可正常引出MMN 波形,男性儿童左耳MMN平均潜伏期为(170.24±32.83)ms,平均波幅为(3.40±2.04)μV;男性儿童右耳MMN平均潜伏期为(172.51±24.19)ms,平均波幅为(4.20±2.29)μV;女性儿童左耳MMN平均潜伏期为(162.13±31.40)ms,平均波幅为(4.01±2.82)μV;女性儿童右耳MMN平均潜伏期为(170.30±33.11)ms,平均波幅为(3.76±2.80)μV。所有受试者左右耳间MMN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左右耳间MMN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左右耳间MMN波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左右耳间MMN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女间MMN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正常听力的儿童双耳在频率差异的短纯音刺激下均能稳定的引出MMN波形,在儿童中性别、不同耳对MMN的潜伏期和波幅无明显影响,但不能排除性别是MMN检查中影响其规范数据的一个因素,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2024, 30(1):60-6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504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维生素D水平状况,探讨性别、年龄、季节对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0月—2021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208例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所有BPPV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为15.31(10.68, 21.03)ng/mL。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和各个季节血清25(OH)D水平,男性高于女性,61~70岁年龄组高于其他年龄组;夏季血清25(OH)D水平最高,夏秋季明显高于冬春季。所有纳入研究的BPPV患者维生素D缺乏146例(70.19%);维生素D不足41例(19.71%);维生素D充足21例(10.10%)。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和季节均能影响维生素D水平。结论 北京地区BPPV患者维生素D缺乏较为普遍,性别、年龄和季节对维生素D水平有影响。
孟来,袁璇,谢邵兵,王风君,谢淑敏,张俊毅,章华,蒋卫红,谢志海
2024, 30(1):65-7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66
摘要:目的 分析湖南地区拟诊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探讨近年来该地区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的演变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针对性指导本地区AR防治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的6 276例拟诊AR患者门诊资料,以及常见11种吸入性变应原的SPT结果,依据不同年度、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描述特征。结果 共有5 178例AR患者对至少一种吸入性变应原SPT呈阳性反应。变应原阳性率由高到低的前3种依次为粉尘螨(96.81%)、屋尘螨(96.33%)和蟑螂(57.92%)。97.89%的阳性患者存在至少2种阳性变应原的共同致敏现象。变应原SPT总体阳性率在不同年度组和性别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随年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不同个体SPT阳性率在不同年度、性别和年龄之间的差异。研究期间,杂草SPT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霉菌1 SPT阳性率呈逐年上升(P<0.05)。此外,男性患者的杂草和葎草的SPT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而动物毛发SPT阳性率显著低于女性患者(P<0.05)。11种变应原中有8种不同变应原SPT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间具有显著差异,且主要高发于≤20岁年龄段的患者(P<0.05)。结论 湖南地区6 276例疑诊AR患者SPT阳性率排在前3位的变应原是粉尘螨、屋尘螨和蟑螂。不同阳性变应原在不同年度、性别和年龄中分布特征不同。应根据本地区AR患者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
2024, 30(1):71-7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58
摘要:目的 通过探究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脑灰质形态变化,得出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嗅觉中枢结构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的患者24例与嗅觉功能正常的健康对照受试者20例,通过基于体素的大脑皮质形态学体积测量(VBM)比较患者的大脑灰质和白质体积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组患者TDI[气味察觉阈(T)、气味辨别能力(D)、气味识别能力(I)]总分(16.45±5.62)分,T为(2.33±0.93)分,D为(6.54±2.60)分,I为(7.58±3.22)分;嗅觉障碍平均时长为(19.00±6.33)个月;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为(7.79±2.41)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的大脑灰质总体积和嗅皮质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大脑灰质总体积占全脑体积的比例和皮质厚度与嗅觉功能评分TDI值呈正相关(r=0.71,P<0.000 1;r=0.69,P=0.000 9)。结论 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大脑灰质总体积和嗅皮质体积减少,且嗅觉功能与大脑灰质体积比例及皮质厚度呈正相关。
2024, 30(1):77-8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005
摘要:目的 通过靶肌肉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观察其对面神经压榨损伤后大鼠功能恢复、神经形态学及GDNF在中枢面神经元中表达的影响,探讨经靶肌肉注射GDNF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可行性及作用机理。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只暴露右侧面神经主干)、模型组(面神经主干压榨)、实验对照组(面神经主干压榨+颊肌注射生理盐水)和实验组(面神经主干压榨+颊肌注射GDNF),通过颊肌电生理、面瘫症状评分观察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Masson染色观察颊肌纤维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面神经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面神经元中GDNF的表达。结果 ①大鼠面瘫症状评分:假手术组无面瘫表现,评分为0分,造模后各组大鼠均出现周围性面瘫表现,评分均为5分;术后第28天,实验组大鼠面瘫症状已基本完全恢复,模型组及实验对照组较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未完全恢复,评分均>3分;②颊肌电生理:各组造模后与假手术组相比,峰潜伏期有不同程度延长、最大振幅有不同程度下降;随时间的推移,实验组峰潜伏期较模型组及实验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最大振幅较其明显上升(P<0.05);③甲苯胺蓝染色:模型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组术后均出现神经纤维形态不规则,外膜不连续不清晰,轴突数量减少。术后第28天,实验组面神经形态与假手术无明显差异,较模型组及实验对照组有明显恢复;④Masson染色:各组造模后肌纤维数量减少,肌肉组织占比面积减少;实验组肌纤维形态较模型组及实验对照组恢复快,至术后第28天,肌纤维形态接近正常(P<0.05);⑤Western Bolt检测:各组造模后中枢面神经元组织GDNF的蛋白表达下降,观察期内逐渐增强;与模型组及实验对照组相比,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中枢面神经元组织GDNF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 靶肌肉注射GDNF可作为改善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给药方式之一,促进神经纤维修复、靶肌肉功能的恢复及中枢神经系统对周围损伤神经的修复。
2024, 30(1):84-8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059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后咳嗽的相关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对COVID-19感染后出现咳嗽症状的相关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通过本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得出:在关于有无咳嗽问题的1 116份有效问卷中,有1 015例(90.9%)在COVID-19感染后出现了咳嗽症状;在关于咳嗽出现时间这一问题的1 012份有效问卷中,805例(79.5%)在感染后5 d内开始出现咳嗽;在关于咳嗽消失时间这一问题的979份有效问卷中, 640例(65.3%)在感染14 d后咳嗽症状消失。COVID-19感染后咳嗽患者中966例(95.2%)患者伴有咳痰,且以刺激性咳嗽,偶伴少量黏痰居多。各因素对COVID-19感染后咳嗽的影响统计:①不同性别、吸烟/吸二手烟和感染后针对咳嗽的用药情况对COVID-19感染后咳嗽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3个月内上呼吸道感染史、肺部基础疾病史、慢性咳嗽病史和COVID-19疫苗接种情况的对COVID-19感染后咳嗽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咳嗽的1 015例患者中695例患者针对咳嗽进行了不同的药物治疗。结论 咳嗽是COVID-19感染后常见的症状之一,一般在感染后5 d内出现,感染14 d后症状消失;COVID-19感染后咳嗽患者常有咳痰,且以刺激性咳嗽、偶伴有少量黏痰多见。性别差异和吸烟/吸二手烟是COVID-19感染后咳嗽的影响因素。
2024, 30(1):89-9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50
摘要:目的 介绍一种简易的利用生物凝胶辅助空气悬浮技术耳内镜下鼓膜修补的手术方式,并观察手术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2月—6月在南京明基医院就诊的鼓膜穿孔患者24例(25耳),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42.3±10.1) 岁。行耳内镜下生物凝胶辅助空气悬浮技术修补鼓膜。术中利用内植法植入耳屏软骨膜,鼓室内外不填塞,术后第3天、第6天及第2、4、8、12周门诊随访,行耳内镜检查。结果 24例(25耳)患者平均每耳手术时间(34.2±10.5)min,2耳术后3 d漏气,1例术后3周感染,均进行积极处理,无耳闷、出血、过敏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3个月,穿孔鼓膜均愈合良好。结论 生物凝胶辅助空气悬浮技术修补鼓膜简便、微创、快速,术后无耳闷,为唯一听力耳手术提供了一种新选择,同时方便双耳同时手术、局麻手术及无法配合术后换药的儿童手术。
2024, 30(1):93-9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06
摘要:目的 探讨异位牙及多生牙并发上颌骨囊肿的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近5年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异位牙及多生牙合并上颌骨囊肿的临床质料,并总结其诊治特点。结果 6例患者共有7颗异位牙和多生牙,均并发上颌骨囊肿,1颗左上尖牙异位至左鼻腔,1颗左上前磨牙异位至左眶底,1颗左上尖牙异位至左上颌窦泪前隐窝区域,1颗为左侧上颌窦底异位多生牙,3颗为右上颌骨前部多生牙。5例患者1次手术成功,1例患者初次手术仅处理囊肿,未处理异位牙,2个月后出现口腔瘘,8个月后再次手术去除异位牙。3例患者鼻内镜下经鼻入路手术,2例患者采取Caldwell-Luc入路手术,1例鼻内镜结合Caldwell-Luc入路手术;2例患者Caldwell-Luc入路术后出现面部麻木感3个月后缓解。6例患者均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异位牙及多生牙并发上颌骨囊肿常表现为面部隆起,可首诊于耳鼻咽喉科,耳鼻咽喉科医生需重视,避免漏诊。术者需结合手术经验,根据牙齿的位置及囊肿累及范围,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鼻内镜下经鼻入路较Caldwell-Luc入路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2024, 30(1):98-10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416
摘要:
2024, 30(1):101-10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454
摘要:
2024, 30(1):104-105,11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411
摘要:
2024, 30(1):106-11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488
摘要:声带被认为是声音的主要振动源,其在发声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已较明确,而室带作为声门上区重要的结构,其活动存在于正常和病理发声中,但相关的发声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室带的研究成果,明确室带在发声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表现。室带不仅具有物理和生理的保护功能,还具有协同发声的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发音,并有助于言语病理学家更好地评估正常和异常发音,从而改进对言语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也可为室带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希望。
2024, 30(1):112-11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534
摘要:声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通过一种或多种声音刺激,包括白噪声、窄带噪声、自然噪声、音乐声等的用以治疗耳鸣的手段。其治疗效果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获得证实。突发性聋是临床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大部分患者伴有耳鸣发作,二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相互作用原理目前均不明确,突发性聋伴耳鸣发病可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就声治疗的定义和作用机制、声治疗的临床应用、声治疗对突发性聋伴耳鸣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探究声治疗在突发性聋伴发耳鸣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2024, 30(1):116-12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536
摘要:颈静脉球解剖异常形式多样,以颈静脉球高位多见,其发生率由于临床分类标准不一差异性较大。颈静脉球解剖异常大多表现为无症状患者,因此临床重视程度较低。但其为颞骨岩部最常见的血管异常,容易因忽视而在中耳、内耳及侧颅底手术中出现术中致命性大出血。颈静脉球解剖异常有症状患者表现多变,容易被其他具有相同症状的疾病所掩盖。因此对颈静脉球解剖异常的临床症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相关综述,以加深对颈静脉解剖异常的认识,对减少临床重大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