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9(2):1-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00430
摘要:近年来,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技术和腔镜肿瘤外科技术不断发展,抗肿瘤药物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肿瘤治疗理念不断加强。这些日新月异的进展使得头颈肿瘤外科这门古老的学科在外科技术和治疗理念上都呈现出了强劲发展趋势,把头颈肿瘤的诊治朝着更加微创、美容、精准和规范的方向推进了一大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3, 29(2):8-1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562
摘要:目的 总结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201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21~57岁。患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增强CT/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其特点是咽旁间隙富血供病变,与颈部大血管关系密切。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颈外入路或颅颈联合入路肿瘤切除术及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其中5例患者行1次手术,2例患者行2次手术,1例患者行3次手术。所有患者均无脑血管损伤并发症。7例患者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1例患者术后行放射治疗,1例行术后化疗。所有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发病少,其治疗是以手术为主,同时需结合肿瘤特点及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2023, 29(2):13-1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511
摘要:目的 分析喉垂直部分切除术(VPL)治疗声门型喉癌的远期临床疗效,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接受VPL治疗的548例声门型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手术治疗后的疗效,包括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本组研究患者,其中男537例(98.0%),女11例(2.0%);年龄34~89岁,平均年龄(59.0±9.4)岁。T1期169例(30.8%),T2期316例(57.7%),T3期63例(11.5%)。3、5年和10年的OS分别为96.5%,92.1%和83.3%;3、5年和10年的DFS分别为93.2%,88.0%和79.6%。研究发现T分期越晚患者的生存率越差(P<0.001),肿瘤面积越大的患者生存率越差,在T2期和T3期内肿瘤面积越大的患者其生存率越差(P<0.05)。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影响患者OS和DFS的因素包括T分期、肿瘤面积和年龄>70岁。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大样本量的声门型喉癌接受VPL的远期临床疗效,患者获得了较理想的生存率。对于喉部支撑喉镜暴露欠佳的早期和经选择的T3期声门型喉癌可选择VPL,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主要考虑T分期、肿瘤体积和年龄。
2023, 29(2):19-2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28
摘要:目的 分析喉部癌肉瘤及肉瘤样癌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特点,避免漏诊误诊,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水平。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总结2012年7月—2016年1月收治的6例喉部癌肉瘤及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诊疗过程和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首次治疗全部为手术治疗,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合免疫组化均确诊为喉部癌肉瘤或肉瘤样癌,其中1例行术后放疗。随诊期间,6例患者中有4例复发,均再次手术。共随访67~87个月,其中目前存活4例、失访1例、死亡1例。结论 喉部癌肉瘤或肉瘤样癌多以声嘶为首发症状,形态不一,早期表面光滑,易误诊为声带息肉;完全确诊需常规病理检查结合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建议扩大切除,可辅以术后放疗;术后相对容易复发,预后总体良好。
2023, 29(2):26-3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079
摘要:目的 评估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处理咽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11月于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因喉癌、下咽癌、下咽癌合并食管癌、颈段食管癌行肿瘤切除并咽部直接吻合修补或使用组织瓣、管状胃、游离空肠等行咽部修复的患者117例,其中咽瘘者18例,咽瘘患者均用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方式处理咽瘘,分析其治疗过程及其术后疗效。结果 18例咽瘘患者中,发现咽瘘时间为术后第4~26天,中位时间9 d;咽瘘持续时间为10~52 d,中位时间20 d。所有咽瘘患者咽瘘口均用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方式保守治疗愈合,均无需再行手术修补。结论 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可减轻咽瘘患者痛苦、减少医师换药操作时间、缩短咽瘘持续时间,减少咽瘘发展至手术修补的几率。
2023, 29(2):31-3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69
摘要:目的 探讨鼻颅底沟通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37例鼻颅底沟通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4例;年龄6~67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恶性肿瘤27例,良性肿瘤10例,肿瘤直径4.7~8.5 cm,平均直径6.3 cm。所有患者均采用头颈部影像学检查协助诊断后行开颅显微手术+颅底重建,恶性肿瘤术后进一步行放化疗,术后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恶性肿瘤随访5~10年,平均8.3年;良性肿瘤随访1~11年,平均6.7年。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63.0%(17/27);1例良性肿瘤(非典型脑膜瘤)术后5年复发再次经双侧额底入路手术治疗。结论 神经外科首诊的鼻颅底沟通性肿瘤往往颅内肿瘤为主体,开颅手术全切或大部分切除+妥善颅底修复意义重大。
2023, 29(2):36-3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13
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头颈部血管平滑肌瘤(ALM)的临床特点,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21年7月收治的17例头颈部ALM患者的临床病历及随访资料。结果 17例头颈部ALM患者,其中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49.5岁。发病部位位于耳廓、面颊部各6例,鼻前庭1例,鼻腔2例,鼻咽部1例,左上唇侧前庭沟1例。位于鼻前庭者诉鼻塞,位于鼻咽部者诉鼻塞伴涕中带血,其余患者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17例患者,6例行CT检查,其中4例行增强CT扫描后可见肿物血管丰富,呈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6例行鼻内镜检查;5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均查见血细胞。15例由HE染色确诊,2例由HE染色和免疫组化确诊。根据Morimoto分类方法,实体型8例,静脉型4例,海绵型4例,实体型-海绵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例位于鼻咽部的肿物术中大量出血,约2 000 mL,予以电凝、压迫止血,其余病例术中均无明显出血。术后平均随访5年,均无复发、恶变。结论 头颈部ALM临床表现各异,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可明确诊断。对位于头颈部腔隙内、瘤体较大、完整切除困难且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瘤体血供丰富的病例,术前可考虑行瘤体血管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王康,许莉,施涛,季俊峰,钱建军,易俊,王志颐,陈伟,江满杰
2023, 29(2):40-4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09
摘要:目的 探讨管状胃上提术在下咽颈段食管癌术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下咽颈段食管癌术患者行管状胃上提术的临床资料,其中下咽颈段食管癌初发者4例,复发者1例。结果 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下管状胃上提术4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管状胃上提术1例。保留喉功能全咽全食管切除2例,喉全切+全咽+全食管切除3例;术后病理为鳞状细胞癌4例,腺癌1例;术后一过性胸腔瘘1例,术后放疗后咽瘘1例;术后1个月内全部恢复经口饮食。随访6~44个月,死亡3例(术后6个月因肺转移癌肺出血死亡1例,术后13个月因局部复发并发心衰死亡1例,术后44个月因食管、肺转移并发恶液质死亡1例);带瘤生存2例(术后1年肺转移1例,术后3个月颈淋巴结转移、术后11个月腹腔淋巴结及肾上腺转移1例)。结论 下咽颈段食管癌恶性程度高,腺癌少见,胸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咽颈段食管癌术中管状胃修复术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可控,值得推荐应用。
2023, 29(2):44-4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86
摘要:目的 探讨复发性鼻咽癌鼻内镜挽救手术中的颈内动脉破裂出血的原因、应急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2020年3月—2021年2月收治的2例复发性鼻咽癌患者术中发生颈内动脉破裂的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采用电磁导航辅助鼻内镜入路行鼻咽恶性肿瘤切除术,发生颈内动脉破裂出血后,均以长碘仿纱条暂时压迫止血,紧急行颈内动脉血管内栓塞术,术后予以抗感染、抗凝及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治疗后2例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稳定,未出现近期及远期相关并发症。结论 比邻、侵犯或包绕颈内动脉的中晚期复发性鼻咽癌患者术前应充分评估颈内动脉状态及代偿情况,术中一旦出现颈内动脉破裂出血,应立即行碘仿纱条填塞压迫止血并紧急行介入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2023, 29(2):50-52,5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76
摘要:
2023, 29(2):53-5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41
摘要:
2023, 29(2):57-6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39
摘要:目的 分析20种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调节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集中获取395例PTC患者的数据,其中包括59例癌旁组织数据。比较20种m6A甲基化调节基因在PTC组织与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及其与PTC患者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筛选预后相关的m6A甲基化调节基因,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算法建立PTC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分析预后相关m6A甲基化调节基因与肿瘤免疫浸润之间的关系。采用R语言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15种m6A甲基化调节基因在PTC中表达上调,3种表达下调。HNRNPC与IGF2BP2及ALKBH5的表达与PTC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HNRNPC和IGF2BP2的表达与PTC的T分期相关;YTHDF1的表达与性别相关;METTL14、YTHDC1、YTHDF2和HNRNPA2B1的表达与PTC的临床分期相关;FTO、IGF2BP1和YTHDF3与PTC患者预后相关。由此建立的预后预测模型显示预测PTC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95%CI 0.615-0.891)和0.729(95%CI 0.613-0.846)。YTHDF3与内皮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和CD4+T细胞在肿瘤中的浸润相关;FTO与巨噬细胞、NK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相关。结论 m6A甲基化调节基因在PT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PTC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023, 29(2):65-7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086
摘要:目的 探究SHC SH2结构域结合蛋白1(SHCBP1)在鼻咽癌组织及鼻咽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对鼻咽癌细胞系的增殖、侵袭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的影响。方法 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SHCBP1在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HCBP1表达程度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程度的关系。同时收集2019年9月—2021年9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的31例鼻咽癌初诊患者临床组织样本,所有患者就诊前均未接受任何放化疗,并收集同期就诊的31例疑似鼻咽癌但病检示慢性鼻咽炎组织作为对照组。利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临床样本及鼻咽癌细胞系5-8F中SHCBP1的表达情况。细胞实验以鼻咽癌细胞系5-8F、正常鼻咽部永生化上皮细胞系NP69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利用慢病毒载体shRNA-SHCBP1干扰技术沉默5-8F细胞中SHCBP1表达,并分为NC组(空载慢病毒LV-Zs-Green-PURO-NC感染5-8F)、SHCBP1-shRNA组(LV-SHCBP1-shRNA-Zs-Green-PURO沉默5-8F细胞SHCBP1表达)。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SHCBP1对鼻咽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SHCBP1对鼻咽癌细胞的转移、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NC组、SHCBP1-shRNA组中E-cadherin、N-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9(MMP9)、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HNSC中SHCBP1高表达,表达量与Th2细胞浸润程度相关。与慢性鼻咽炎组织相比,鼻咽癌组织中SHCBP1明显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SHCBP1-shRNA组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HCBP1-shRNA组E-cadherin表达较NC组升高,N-cadherin、MMP9、Vimentin表达较NC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HCBP1在鼻咽癌中高表达,并可促进鼻咽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激活EMT过程。
2023, 29(2):73-7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89
摘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全球第八大常见癌症,超过一半的HNSCC患者可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随着医学的发展,免疫治疗药物的陆续问世为复发/转移性HNSC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新辅助免疫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而以新辅助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包括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放疗、放化疗、靶向治疗以及新辅助双免疫联合治疗等新型治疗模式。本文将对新辅助免疫治疗在HNSC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3, 29(2):80-8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64
摘要:头颈部淋巴水肿(HNL)多继发于头颈肿瘤治疗后,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相较于乳腺癌、宫颈癌治疗后继发性淋巴水肿的肿胀程度稍轻。然而,由于头颈部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其对患者外观、感觉、运动,乃至心理的长期影响较为严重。目前,临床医生对HNL关注较少,缺乏足够的认识,诊治手段及流程尚不规范,且没有完善的诊疗指南用于指导医疗工作,有待学界进一步探究。本文就近年国内外对HNL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明确HNL的诊治方式。
2023, 29(2):85-8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021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颞骨岩部胆脂瘤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类型岩部胆脂瘤的诊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颞骨岩部胆脂瘤,按Sanna分型分为迷路上型(10例)、迷路下型(11例)、迷路下-岩尖型(1例)、巨大迷路型(9例)、岩尖型(1例),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手术方式。评估面瘫情况:术前面瘫10例(31.25%),面瘫HB分级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2例,Ⅴ级2例,Ⅵ级4例。术前即伴颅内外并发症者21例,其中脑脓肿5例。归纳总结各类岩部胆脂瘤的治疗经验。结果 32例颞骨岩部胆脂瘤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以彻底切除胆脂瘤为前提,其中1例巨大迷路型胆脂瘤,病变侵及桥小脑角区,术中残留少许,其他患者在显微镜下或内镜下观察均无病变残留。术后新增的并发症有Bezold脓肿1例、额颞顶枕部硬膜下血肿1例、脑脊液耳漏1例、术后面瘫3例,均予以相应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6~36个月,其中有迷路上型1例复发,巨大迷路型1例复发,并再次行手术治疗痊愈,随访中无死亡病例。结论 颞骨岩部胆脂瘤的治疗,术式选择至关重要,需根据病变分型、面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等综合评估,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前提下,并保留面神经功能、重建听力及处理并发症。
2023, 29(2):90-9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94
摘要:目的 总结归纳并探讨自发性脑脊液耳漏(SCSFO)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5—2020年收治的SCSFO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病例的临床特点,分析归纳病例的漏口、手术修补方式、术后反应,并随访手术效果。结果 共收集10例SCSFO病例资料,其中男4例,女6例;儿童患者3例,成人患者7例。病史25 d至20余年,单侧发病9例,双侧发病1例。3例儿童患者均为先天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均因发现鼻漏或脑膜炎就诊。7例成人患者中,因耳闷伴听力下降就诊5例,其中1例同时合并耳漏;因鼻漏就诊1例;因耳痛合并脑膜炎就诊1例。外院曾行鼓膜穿刺或置管史4例。3例儿童患者中,缺损部位均位于镫骨足板处和镫骨周围,其中2例患者伴镫骨畸形;7例成人患者中,2例漏口位于镫骨足板,3例漏口位于鼓室天盖,2例漏口位于乳突天盖。1例术后出现癫痫及颅内压升高。10例患者随访周期为5个月至 6年,均无再发脑脊液耳漏。结论 早期识别脑脊液耳漏的不典型症状,掌握确诊脑脊液耳漏的定位、定性诊断方法非常重要。SCSFO保守治疗效果差,一旦确诊,建议积极手术探查,精准寻找漏点,确切修补漏口是关键。
2023, 29(2):96-10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59
摘要:目的 分析鼻内镜下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鼻黏膜高反应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3月门诊就诊的难治性变应性鼻炎(AR)及血管运动性鼻炎(VMR)并同意行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鼻内镜下双侧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分别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时鼻眼部、哮喘症状评分、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评分、用药评分的变化,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结束时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共35例,术后 1、3、6、12个月时鼻部、眼部症状总评分、哮喘总评分、症状总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用药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1例患者术后出现单侧鼻腔出血,另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头痛,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眼干、眼异物感、上腭麻木感、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可以有效改善顽固性鼻黏膜高分泌及高敏感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避免了翼管神经切断术后干眼的缺点,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鼻黏膜高反应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2023, 29(2):101-10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543
摘要: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与上颌窦气化分型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纳入 CT 结果显示鼻中隔偏曲且无鼻窦合并症的患者 100例,对照组为CT结果显示鼻中隔无偏曲患者60例。使用美国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进行图像观测,观察上颌窦气化程度及鼻中隔偏曲的程度,比较鼻中隔偏曲与上颌窦气化之间的关系。采用 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鼻中隔偏曲患者中,54.0%(n=54)鼻中隔偏向右侧,46.0%(n=46)鼻中隔偏向左侧;鼻中隔偏曲角度5.4°~31.1°,平均(12.8±4.1)°,鼻中隔偏曲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性别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P<0.05),性别分布与鼻中隔正常的上颌窦气化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Ⅰ型和Ⅲ型上颌窦与鼻中隔偏曲角度之间存在相关性(r=0.27,P<0.05)。鼻中隔是否偏曲与上颌窦的气化分型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χ2=18.52,P<0.05)。结论 男性更容易出现鼻中隔偏曲及上颌窦过度气化。鼻中隔是否偏曲及偏曲角度增大会影响上颌窦的气化,即鼻中隔偏曲的人群较不偏曲人群更易出现上颌窦过度气化,鼻中隔偏曲角度较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上颌窦过度气化。
2023, 29(2):106-11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22
摘要:目的 探究枸杞多糖通过调控Toll样受体9/激活蛋白-1(TLR9/AP-1)信号通路对变应性鼻炎大鼠Th1/Th2细胞因子、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6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A)组,模型(B)组,糠酸莫米松(C)组,枸杞多糖(D)组,TLR9/AP-1信号通路抑制剂(E)组,TLR9/AP-1信号通路抑制剂联合枸杞多糖(F)组,每组各10只,对B、C、D、E、F组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法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A组不建立该模型。建模成功后,对C组给予1喷/侧的糠酸莫米松喷鼻治疗,对D组灌胃100 mg/kg的枸杞多糖,对E组灌胃20 mg/kg AP-1抑制剂SP100030,对F组给予SP100030联合枸杞多糖,A、B组同期给予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对大鼠鼻部症状进行评分,HE染色法检测鼻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及嗜酸性粒细胞并计数,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鼻黏膜组织中TLR9/AP-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A组相比,B组鼻部症状评分、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目、血清IL-4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INF-γ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C、D两组鼻部症状评分、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目、血清IL-4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INF-γ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D组比C组变化显著(P<0.05);A组大鼠鼻黏膜组织结构完整,B组鼻黏膜上皮结构紊乱且不完整,出血及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与B组相比,C、D组病理状态明显改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与A组比较,B组鼻黏膜组织中TLR9、AP-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B组比较,C、D组鼻黏膜组织中TLR9、A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且D组比C组变化显著(P<0.05),而E组与D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F组比E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 枸杞多糖可有效调控变应性鼻炎大鼠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减轻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9/AP-1信号通路有关。
黄雄超,覃冠锻,陈冉,何诚,杨小莲,吴春龙,赵长平,韦俊曦,何民
2023, 29(2):112-11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16
摘要:目的 观察使用耳甲腔软骨修复乙状窦骨壁缺损致搏动性耳鸣的疗效。方法 对7例乙状窦骨壁缺损导致的搏动性耳鸣患者行乙状窦骨壁缺损修复及乙状窦缩窄术,首先显露乙状窦骨壁缺损处,将耳甲腔软骨嵌入缺损处进行修复,其中4例患者经乳突入路手术,3例患者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结果 7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所有患者手术当天耳鸣消失,无头痛、呕吐、发热、眩晕、听力下降及耳廓畸形等并发症,随访4~36个月,6例痊愈,1例显效。结论 使用耳甲腔软骨修复乙状窦骨壁缺损导致的搏动性耳鸣操作简便、取材方便,无需增加手术切口、创伤小,术后无耳廓畸形、疗效好,耳软骨可塑性强、自体组织无排异反应、易成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3, 29(2):115-11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48
摘要:
李凤珍,查旭东,李腾飞,王晟蕾,王天宇,梁才全,彭浒,廖建春,刘环海
2023, 29(2):118-12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61
摘要:
2023, 29(2):121-12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42
摘要:内质网(ER)是真核生物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及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细胞器。ER稳态被打乱,如蛋白质加工负荷过大、营养供应不足、病毒感染和氧化还原反应失衡等就会出现内质网应激(ERS),引发Ca2+失衡、ER超载、细胞凋亡途径激活等异常反应,从而影响体内某些重要蛋白质的表达、诱导炎症反应及参与细胞凋亡,导致许多慢性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已有研究证实,ERS参与了肥胖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肺纤维化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关于ERS在气道变应性炎性疾病(AAID)中的作用,目前国内外也有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ERS介导的免疫调节机制方面进行综述,进一步探讨ERS在AAID发病中可能的作用,以期为未来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2023, 29(2):127-13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1429
摘要: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NHL)是耳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听力损失伴或不伴耳鸣、眩晕、耳闷等症状,SNHL病因复杂多样,目前尚未有一个确切的病因。近年来磁共振影像技术(MRI)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运用,内听道MRI在显示软组织方面更具优势,可用来研究SNHL患者的内耳疾病,如研究小脑前下动脉来进一步阐述内耳微循环,轧造影显示梅尼埃病患者膜迷路积水,以及功能MRI对脑区活动的研究等等。本文主要以内听道MRI影像学特征来探讨SNHL的潜在病因,为耳科医生诊疗SNHL提供新思路。
2023, 29(2):131-13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078
摘要:临床非特异性冷热刺激诱发无变应原者上气道高反应表现、加重变应性鼻炎患者相关症状,依赖现有免疫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上述问题在临床顽固存在但尚无有效解决方案。瞬时受体电位(TRP)在上气道高反应(AHR)疾病中的发现为其提供了新思路。神经-免疫通路是AHR发病机制的重要构成,TRP的表达和激发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关研究最终会阐明此类症状具体的发病机制,成为未来临床治疗及干预的新方向。本综述突出了AHR神经免疫通路发病机制的重点构成及相关TRP通道的作用,且TRP亚家族TRPV1及TRPA1相关阻滞剂正逐步进入临床,TRP亚家族TRPV4、TRPM8有望成为药物研究新热点。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