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7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封面

      2021, 27(2):0-0.

      摘要 (67) HTML (0) PDF 4.79 M (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21, 27(2):0-0.

      摘要 (33) HTML (0) PDF 366.57 K (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眩晕专栏
    • 鼻内镜下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方法学进展

      2021, 27(2):123-13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308

      摘要 (209) HTML (305) PDF 1.67 M (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鼻内镜下利用带蒂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成功率较高,已经成为治疗鼻中隔穿孔的主要手段。目前报道的黏膜瓣类型繁多,依据黏膜瓣是否带有血管蒂,可将其归为无血管蒂、部分保留血管蒂及带血管蒂黏膜瓣3个主要类型。同时又依据黏膜瓣转移到穿孔区的方式,可分为推进、旋转和翻转3种方式。此外,黏膜瓣因取材位置的不同也存在诸多变化。本文主要对上述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方法进行归纳,重点介绍不同黏膜瓣的取材策略和转移方法,以便于其临床应用。

    • >鼻腔鼻窦疾病专栏
    • 两种鼻骨复位器在鼻骨复位术中的应用研究

      2021, 27(2):131-13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48

      摘要 (110) HTML (311) PDF 1.50 M (2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3D打印鼻骨复位器在鼻骨复位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7年11月—2020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鼻骨骨折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术中使用传统鼻骨复位器,实验组(44例)术中使用3D打印鼻骨复位器;最终对照组和实验组纳入分析各39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主观评分,根据术后CT评估术后疗效。结果 对照组术前外形评分(6±3)分,术前鼻塞评分(3±3)分;实验组术前外形评分(6±4)分,术前鼻塞评分(3±4)分。对照组术后外形评分(2±2)分,术后鼻塞评分(1±1)分;实验组术后外形评分(1±2)分,术后鼻塞评分(1±0)分。对照组术后疗效显示“极好”23例,“好”13例,“一般”3例;实验组术后疗效显示“极好”32例,“好”6例,“一般”1例。结论 在鼻骨复位术中使用3D打印鼻骨复位器和传统鼻骨复位器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鼻外形和通气功能,使用3D打印鼻骨复位器更容易做到鼻骨骨折的精准解剖复位。

    • 中鼻甲的形态学参数与慢性上颌窦炎的相关性

      2021, 27(2):138-14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004

      摘要 (418) HTML (263) PDF 853.24 K (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中鼻甲形态学参数与慢性上颌窦炎(CMS)的关系。方法 回顾90例双侧CMS患者和60例健康人的鼻窦CT,在上颌窦口层面测量中鼻甲长度及卷曲度,并比较两组的差异。采用Lund-Mackay评分评估CMS组的病情严重程度,将Lund-Mackay评分与测量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探究影响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正常组和CMS组的中鼻甲长度分别为9.94(8.45,12.77)mm和8.97(7.05,11.69)mm,正常组的中鼻甲长度大于CM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鼻甲卷曲度分别为5.47(3.82,7.29)mm和5.22(3.11,6.8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MS组上颌窦中,中鼻甲长度和卷曲度均与Lund-Mackay评分呈负相关(分别为r=-0.186,P<0.05;r=-0.250,P<0.01);③多元线性回归显示中鼻甲卷曲度是影响Lund-Mackay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中鼻甲长度与CMS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中鼻甲卷曲度与CMS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但中鼻甲卷曲度较小的CMS患者病情更严重。

    • 耳屏软骨联合带蒂鼻腔黏骨膜瓣在修补鼻中隔大穿孔中的应用

      2021, 27(2):142-14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34

      摘要 (621) HTML (272) PDF 1022.90 K (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耳屏软骨联合带蒂鼻腔黏骨膜瓣修补鼻中隔大穿孔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18例鼻中隔大穿孔(直径≥15 mm)患者,鼻内镜下采用耳屏软骨联合带蒂鼻腔黏骨膜瓣行鼻中隔穿孔修补术,间断缝合,明胶海绵贴敷固定,术后观察修补物的存活情况。结果 18例患者术后全部随诊6个月至1年,17例完全修补成功,术后半年复查移植物全部成活;1例在术后半年复查时残留有小穿孔(直径为2 mm),门诊在局麻鼻内镜下重新创建新鲜创面后对位缝合,换药2个月后完全愈合。结论 鼻内镜下采用耳屏软骨联合带蒂鼻腔黏骨膜瓣修补鼻中隔大穿孔,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 全降解药物支架治疗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疗效观察

      2021, 27(2):146-15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51

      摘要 (116) HTML (587) PDF 1.20 M (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全降解药物支架治疗先天性后鼻孔闭锁(CCA)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4例CCA患儿,使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切除闭锁板的膜性部分,骨凿去除闭锁板的骨性部分。按术中放置支架类型不同分为全降解药物支架组6例,U型支架组8例。对比分析采用不同支架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术后均定期专科门诊随访6个月以上,药物支架组术后未发生鼻腔粘连,肉芽增生10%(1/10);U型支架组术后鼻腔粘连率为44.44%(4/9),肉芽增生率为55.56%(5/9),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支架组后鼻孔再闭锁率为10%(1/10),低于U型支架组后鼻孔再闭锁率33.33%(3/9),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降解药物支架可作为治疗CCA的新型支架。

    • 儿童慢性鼻窦炎合并腺样体肥大菌谱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2021, 27(2):151-15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057

      摘要 (73) HTML (234) PDF 1.00 M (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鼻窦炎(CRS)合并腺样体肥大患儿腺样体表面及鼻腔内细菌谱,比较腺样体手术对CRS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的30例CRS合并腺样体肥大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8例。所有患儿均行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切除术,术中采集腺样体表面及鼻腔分泌物,采用16S rRNA方法对细菌谱进行分析。并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对患儿进行随访,通过术前和术后上呼吸道感染频次、各项鼻部主观评分变化,分析腺样体手术对患儿CRS症状改善的有效性,探讨腺样体切除术对CRS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30例患儿腺样体和鼻腔内细菌检出率为100%。患儿鼻腔表面的主要细菌为卡拉莫氏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腺样体表面主要细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具核酸杆菌、卡拉莫氏菌。腺样体切除术3个月后所有患儿鼻部主观症状除喷嚏外,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随访至12个月,上呼吸道感染次数明显减少(P<0.01)。术后12个月CRS完全控制率63.3%(19/30),部分控制36.7%(11/30)。结论 腺样体切除术可以明显改善CRS患儿的临床症状,是治疗儿童CRS的有效治疗手段。由于样本量有限,相关数据显示环境因素、细菌谱等CRS致病因素对腺样体术后的患儿预后均没有明确影响。

    • 以失明为首发症状的后组鼻窦囊肿3例及文献复习

      2021, 27(2):157-16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305

      摘要 (32) HTML (239) PDF 1.18 M (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以失明为首发症状的后组鼻窦囊肿的临床特征,以期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引起严重的视力损伤。方法 对近期发生的3例首发症状为失明的后组鼻窦囊肿患者,采集病史,收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后急诊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清除囊肿,并行视神经减压术。术后定期随访,评估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3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改善,1例视力恢复至光感,2例视力无改善。结论 对于出现眶周胀痛,且原因不明的急性视力下降患者,应警惕鼻窦囊肿合并感染的可能,积极进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手术,并减压视神经等治疗,有机会改善患者视力预后。

    • 鼻腔鼻窦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021, 27(2):161-16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07

      摘要 (89) HTML (232) PDF 949.73 K (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发生于鼻腔鼻窦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结合1例鼻腔及鼻窦SFT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回顾性分析国内外文献,对SFT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本例患者术前CT提示:左侧鼻腔鼻窦肿物性质不明,鼻腔息肉可能。予以鼻腔新生物活检后鼻腔出血量大,随即全麻下行鼻内镜左侧鼻腔鼻窦新生物切除术,并给予止血、填塞等对症处理。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为鼻腔、鼻窦肿物符合SFT。患者恢复良好,术后半年复查未见复发。结论 SFT是一类好发于胸膜的间叶性肿瘤,但发生于鼻腔鼻窦的非常少见。影像学对于鼻腔鼻窦新生物的诊断只有辅助性意义,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病理检查结果正确诊断与治疗。

    • >论著
    • CD4+ Treg细胞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作用

      2021, 27(2):164-16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83

      摘要 (26) HTML (219) PDF 1.06 M (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CD4+ Treg细胞对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作用。方法 招募正常人(对照组)和AR患者(AR组)各15例,分别从两组志愿者外周血中获取PBMCs,接着从PBMCs中分离、提纯CD4+ Treg细胞,检测该细胞在总CD4+ T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并将其进行体外培养,然后检测CD4+ Treg细胞培养基中白介素(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及其mRNA的含量,最后,将体外培养的CD4+ Treg细胞加入到AR患者的PBMCs培养基中进行干预,并检测培养基中IL-4和IL-5的浓度。结果 AR患者CD4+Treg细胞(2.523±0.260)在总CD4+ T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较对照组(4.716±0.390)减少,但AR组患者CD4+ Treg细胞培养基中IL-10(96.19±6.96 vs 33.69±3.88)和TGF-β(77.73±7.96 vs 31.39±3.15)及其mRNA(3.30±0.27 vs 0.26±0.05;3.29±0.26 vs 0.26±0.03)的含量却显著增多,AR组PBMCs培养基中IL-4(260.40±12.49)和IL-5(287.10±18.52)的浓度较对照组(23.07±3.26;19.62±2.46)为高,径AR患者的CD4+ Treg细胞干预后,AR患者PBMCs培养基中IL-4(120.60±9.58)和IL-5(137.60±12.33)的浓度显著降低,但对照组CD4+ Treg细胞的干预没有改变培养基中这些细胞因子(241.70±12.44;262.40±18.88)的含量。结论 CD4+ Treg细胞在变应性炎症状态下可以激活并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

    • TRPC6与OMP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嗅上皮中的表达及与嗅觉功能相关性分析

      2021, 27(2):170-17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15

      摘要 (194) HTML (218) PDF 1004.02 K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瞬时受体电位通道6(TRPC6)与嗅觉标记蛋白(OMP)在慢性鼻-鼻窦炎(CRS)引起的嗅觉减退患者嗅上皮中的表达以及与嗅觉减退的关系。方法 收集20例CRS伴嗅觉减退的患者为实验组,10例鼻中隔偏曲且嗅觉正常患者为对照组。T&T嗅觉计测试检测两组患者的嗅觉,取手术中切除的嗅区黏膜作为研究对象。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检测TRPC6与OMP在嗅上皮中的表达,并比较CRS伴不同程度嗅觉功能减退患者嗅上皮中TRPC6与OMP的表达水平,同时分析TRPC6与OMP表达量与嗅觉功能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嗅觉T&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入组的CRS患者存在嗅觉功能减退(P<0.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TRPC6与OMP阳性细胞数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01)。此外,T&T评估得分与嗅上皮组织中TRPC6和OMP表达水平呈现负相关(TRPC6, R2=0.91, P<0.001;OMP:R2=0.853 8, P<0.001)。结论 TRPC6在CRS引起的嗅觉减退患者的嗅上皮中表达下调,且嗅觉功能减退程度与TRPC6含量呈负相关性,OMP作为嗅觉的客观反应,同样表达下调,故我们推断TRPC6的表达下调可能是导致CRS引起嗅觉减退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 G蛋白偶联受体81基因沉默联合顺铂诱导与喉癌能量代谢相关因子的研究

      2021, 27(2):176-18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91

      摘要 (36) HTML (215) PDF 1.06 M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81(GPR81)基因沉默联合顺铂诱导对喉癌细胞中能量代谢相关因子及细胞凋亡抑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Hep2细胞在5 μg/mL顺铂浓度下诱导0、12、24、48 h。构建shRNA-GPR81干扰质粒,转染shRNA-scramble质粒作对照,转染至Hep2细胞后经不同浓度的顺铂诱导Hep2细胞24 h,经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检测单羧酸转运蛋白4(MCT4)、细胞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及Na+-葡萄糖共转运蛋白(SGLT-1)在蛋白质水平的变化。结果 GPR81基因沉默的Hep2经不同浓度顺铂诱导后,MCT4整体表达下调,在1 μg/mL顺铂诱导的shRNA-GPR81组中MCT4的表达显著低于shRNA-scramble组中MCT4的表达,约为后者的0.65倍(P<0.05)。SGLT-1经不同浓度顺铂诱导后先上调,在2 μg/mL达到最大值,约为0 μg/mL的3.38倍,其后开始下降,其中2 μg/mL顺铂诱导SGLT-1在shRNA-GPR81组中表达显著高于shRNA-scramble对照组,约为后者的4.5倍(P<0.05)。Survivin经不同浓度顺铂诱导后,GPR81基因沉默的Hep2细胞中,表达呈现下调趋势,其中5 μg/mL的浓度刺激使得其表达量最低,约为0 μg/mL的0.36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在shRNA-scramble组表达的抑制程度比shRNA-GPR81组弱,在2 μg/mL和5 μg/mL顺铂诱导后,后者约为前者的0.62倍和0.64倍。特定浓度顺铂诱导Hep2细胞中MCT4、survivin、SGLT-1的表达随时间呈现递减趋势,其蛋白水平48 h表达量与0 h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R81基因沉默联合顺铂诱导可抑制MCT4表达,促进SGLT-1表达,并抑制survivin的表达。

    • 细胞焦亡相关因子在下咽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21, 27(2):183-18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09

      摘要 (43) HTML (186) PDF 1.13 M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焦亡相关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在下咽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例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对应的9例癌旁组织(其中2例无切缘)病理标本中Capase1、IL-1β、IL-18的表达情况。结果 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焦亡相关因子Capase1、IL-1β、IL-18在肿瘤组织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Capase1的表达与IL-1β、IL-18表达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6,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结论 细胞焦亡参与下咽癌的生物学进程,细胞焦亡相关因子可能成为下咽癌治疗的靶标,可以帮助治疗下咽癌或判断其预后。

    • 耳外科手术患者全麻气管插管前后的嗓音声学分析

      2021, 27(2):187-19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29

      摘要 (66) HTML (182) PDF 807.26 K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全麻气管插管对耳外科手术患者嗓音的影响。方法 对2017年1月-2017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一科行耳外科手术治疗且均全麻下行气管插管术的成年患者52例插管前1 d、插管后第1天、插管后第3天进行嗓音声学分析,比较患者插管前后的基频(F0)、基频微扰(Jitter)、绝对音调微扰(Jita)、振幅微扰(Shimmer)、扰动商(APQ)、噪谐比(NHR)等参数值变化。结果 与插管前1 d的Jitter和Jita相比,插管后第1天患者的Jitter和Jita呈现增加趋势,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插管后第3天参数值回降至术前水平。除F0插管前后无明显变化。其他参数插管后第1天与插管前1 d相比,前者也具有上升趋势,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在插管后第3天时回降至术前水平大小。结论 全麻下气管插管可以导致部分声学参数的一过性改变,但未引起正常音调的改变及声音嘶哑,对嗓音没有显著影响。

    • 突发性聋不同听力曲线类型与血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分析

      2021, 27(2):191-19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46

      摘要 (39) HTML (190) PDF 822.09 K (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突发性聋患者血脂代谢特点,探讨突发性聋不同听力曲线类型发病及疗效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7月就诊于湖南中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385例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3例,女222例,年龄12~85岁,平均46岁。观察突发性聋患者的年龄、不同听力曲线类型及临床疗效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结果 385例突发性聋患者,听力曲线呈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患者与低频下降型和高频下降型患者比较,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呈升高趋势,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段突聋患者TC、LDL-C比较,40~69岁段患者明显高于10~39岁段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两个年龄段不同构成,40~69岁年龄段与10~39岁年龄段患者听力曲线类型比较,全聋型(39.9% vs 32.8%)、平坦下降型(51.2% vs 47.4%)。不同临床疗效患者之间TC、TG、HDL-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听力损失曲线类型之间发病机制可能不同,血脂可能通过血液黏滞度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机制在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患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巴曲酶联合常规治疗对不同类型突发性聋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1, 27(2):196-20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161

      摘要 (90) HTML (1071) PDF 818.62 K (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巴曲酶联合常规治疗在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135耳)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病历资料中是否规范地加用巴曲酶治疗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69例(79耳)与巴曲酶组52例(56耳),常规治疗组应用激素、营养神经、扩血管药物;巴曲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1周后患者听力改善情况。结果 巴曲酶组总有效率为64.29%,高于常规治疗组(P=0.001);低频下降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90.91%,高于常规治疗组(P=0.149);高频下降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60.00%,高于常规治疗组(P=0.037);平坦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41.67%,常规治疗组的有效率为44.8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853);全聋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65.22%,高于常规治疗组(P=0.025)。结论 巴曲酶联合常规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突发性聋患者,尤其是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患者听力水平。

    • 乙状窦缩窄术治疗搏动性耳鸣

      2021, 27(2):201-20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69

      摘要 (132) HTML (321) PDF 1.02 M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乙状窦缩窄术治疗搏动性耳鸣的疗效。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2014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1例患者,用耳鸣致残量化表(THI)均评估为重度搏动性耳鸣,所有患者均为单耳发病,其中右耳9例,左耳2例,均为客观性搏动性耳鸣。术前行颞骨薄层CT检查提示9例右耳乙状窦憩室;1例左耳乙状窦憩室;1例左耳乙状窦憩室合并骨壁缺损,乙状窦暴露于乳突腔。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均行乙状窦缩窄术治疗,术后观察治疗搏动性耳鸣的疗效。结果 术后定期采用THI和耳鸣功能指数(TFI)对患者进行耳鸣评估,10例术后搏动性耳鸣即刻完全消失,1例耳鸣响度明显减弱,随诊1年后搏动性耳鸣基本消失。结论 乙状窦缩窄术治疗搏动性耳鸣,手术创伤小、操作风险小,是治疗乙状窦憩室和骨壁缺损所引起的搏动性耳鸣最佳的手术方式,可临床推广。

    • 食管异物127例临床诊治分析

      2021, 27(2):205-21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79

      摘要 (237) HTML (206) PDF 1.15 M (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异物(EFB)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为EFB的合理化、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7年9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7例EFB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情况,对其性别、年龄、异物种类、术前检查方法、嵌顿部位、嵌顿时间、临床症状、并发症及住院日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27例EFB患者,男64例,女63例,男女比例1.02:1;年龄1~85岁,平均年龄(35.9±27.0)岁。就诊时间:24 h内103例(81.1%),24~72 h内10例(7.9%),>72 h的14例(11%)。异物种类:枣核27例(21.3%),鸡骨25例(19.7%),义齿23例(18.1%),硬币22例(17.3%),金属物品10例(7.8%),肉块5例(3.9%),纽扣电池3例(2.4%),其余12例(9.5%)。嵌顿部位:第1狭窄84例(66.1%),第2狭窄43例(33.9%)。结论 加强看护和健康宣教是预防EFB发生的关键,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多学科间的合作对EFB的预后和并发症至关重要。

    • 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术后残留或复发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多中心临床分析

      2021, 27(2):211-21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039

      摘要 (44) HTML (346) PDF 1.28 M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多中心临床研究分析伽玛刀治疗术后残留或复发无功能型垂体腺瘤(NFPA)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方法 收集4家医院的伽玛刀中心2000年1月—2015年1月诊治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51例,其中男219例(49%),女232例(51%),年龄13~79岁,中位年龄50岁。中位肿瘤体积为4.0 cm3(0.79~55.3 cm3),中位周边处方剂量14Gy(8~21Gy),中位中心处方剂量30Gy(16~42Gy)。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均定期随访,随访6~21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0个月。肿瘤控制率94%(424/451),3、5、8、10年和15年的累积肿瘤控制率分别为95%(431/451)、93%(419/451)、92%(415/451)、88%(397/451)和80%(361/451)。垂体功能减退率22%(99/451)。视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8%(36/451),外展神经功能障碍1.3%(6/451),动眼神经功能障碍1%(5/451)。结论 临床多中心研究显示,伽玛刀治疗外科术后残留或复发的NFPA安全有效,可以被作为一线治疗考虑。

    • 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术后口咽气道变化的研究

      2021, 27(2):218-22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83

      摘要 (46) HTML (625) PDF 1012.50 K (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和测量下颌骨后退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术前、术后口咽气道容积的变化。方法 选取19例下颌前突和ANB角小于-2°诊断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13例,按照正颌手术中下颌骨后退量分为两组,实验Ⅰ组:下颌后退量<5 mm,共9例;实验Ⅱ组:下颌后退量 ≥ 5 mm,共10例。所有患者采用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BSSRO)术进行治疗,患者均在正颌外科手术前1周和术后3~6个月分别行CT和肺功能检查。应用 Mimics 21.0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测量研究,使用SPSS 23.0软件对所有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患者下颌骨后退量与口咽气道的关系。结果 在腭咽段,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腭咽段术后各组数据均较术前有所增大,但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舌咽段,两组手术后数值均减小,在横截面积和容积方面,两组的减小量有显著差异(P<0.05),即实验Ⅱ组较实验Ⅰ组减小更加明显。结论 正颌手术中BSSRO术会引起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舌咽段横截面积和容积明显减小,下颌骨后退量较大者舌咽段气道横截面积和容积减小明显。

    • >临床报道
    • 耳内镜鼓膜修补术后并发耳廓软骨膜炎2例并文献复习

      2021, 27(2):222-22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74

      摘要 (101) HTML (279) PDF 1.02 M (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报道2例耳内镜鼓膜修补术后并发耳廓软骨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 对2例耳内镜鼓膜修补术后并发耳廓软骨膜炎患者采用抗炎、对症等治疗,对脓肿形成者广泛切开引流,清理坏死软骨。结合文献复习阐述耳廓软骨膜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患者1随访4个月后复查右耳廓上端稍有塌陷畸形,修补鼓膜愈合良好,患者自觉听力改善,声阻抗示A型,纯音测听示气骨导差基本消失;患者2随访2个月后见伤口局部无渗出,切口逐渐对位愈合。结论 由于耳内镜鼓膜修补技术的广泛开展,对于耳屏软骨的操作增加。临床医生需警惕术后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手术中严格消毒,术后做好切口观察护理。发生后应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减少耳廓畸形的发生。

    • 罕见新生儿鼻咽部横纹肌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2021, 27(2):226-22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01

      摘要 (62) HTML (345) PDF 1.06 M (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报道1例新生儿鼻咽部横纹肌肉瘤(RMS)及其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患者,女,16 d,出生后即发现有鼻塞、张口呼吸,吸吮时憋气、呼吸困难。鼻咽喉内镜、CT及MRI检查提示鼻咽部占位性病变,通过活检手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RMS。结果 患儿经系统化疗后病情好转,8个月龄时内镜及影像学复查,局部病灶较前缩小,一般状况良好,未见头颈及全身转移。结论 发生在新生儿鼻咽部的RMS十分罕见,且位置隐匿,早期无典型临床表现,容易造成误诊及漏诊;该病恶性程度高,临床上应争取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 环状软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1, 27(2):230-23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26

      摘要 (84) HTML (971) PDF 1011.11 K (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环状软骨瘤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2020年1月3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环状软骨瘤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经喉裂开使用耳科磨钻行环状软骨瘤切除并局部修复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并顺利拔除气管套管。随访3个月未见喉腔狭窄及复发。结论 环状软骨瘤是一种罕见的喉良性肿瘤,诊断上需要与低级别软骨肉瘤相鉴别,治疗上以手术治疗为主,原则上尽可能保留喉的功能,全喉切除需慎重。

    • >病案报道
    • 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致进行性单侧视力障碍1例

      2021, 27(2):234-23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40

      摘要 (33) HTML (186) PDF 1.09 M (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1, 27(2):237-24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75

      摘要 (99) HTML (1031) PDF 833.89 K (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是鼻腔鼻窦相对较少见的良性肿瘤,随着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检测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其具有易复发、易恶变、易局部侵犯等恶性肿瘤的特性而备受关注。目前认为NIP的发生及恶变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密切相关,NIP发生恶变的主要类型是鳞状细胞癌。而NIP复发的关键是手术路径、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肿瘤组织的残余。而且还认为因其侵犯骨质,在手术过程中未能完全清除有病变的骨质也是其可能复发的原因。NIP肿瘤组织基因表达的改变、免疫炎症微环境、周围环境中污染物均被认为是NIP的发生发展的易感因素。当前已经有很多对NIP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但缺乏系统、全面的总结报道。本文将系统性地进行文献回顾,对NIP的发生发展及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与分析。

    • 蝶腭动脉结扎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研究进展

      2021, 27(2):243-24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28

      摘要 (43) HTML (244) PDF 807.49 K (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镜下行蝶腭动脉结扎术,对保守治疗无效的鼻后端出血是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本文对蝶腭动脉结扎术的产生及发展、解剖学基础、手术操作过程、适应证、有效性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深入理解蝶腭动脉结扎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实践的意义。蝶腭动脉结扎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其理论支持充分,解剖标志相对固定,临床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