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7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封面

      2021, 27(1):0-0.

      摘要 (42) HTML (0) PDF 7.79 M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21, 27(1):0-0.

      摘要 (40) HTML (0) PDF 377.62 K (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家论坛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规范化诊疗的进展与争议

      2021, 27(1):1-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1001

      摘要 (328) HTML (144) PDF 922.43 K (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内外针对发病率持续增加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制定了多个指南与专家共识,内容涵盖PTMC的诊断、治疗等多方面。然而由于PTMC相对惰性的肿瘤生物学特性和良好的预后,其疾病管理策略的选择相对多样,围绕该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特别是治疗的争议也与日俱增。本文就PTMC规范化诊疗的进展和争议作一述评。

    • >甲状腺专栏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2021, 27(1):6-1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312

      摘要 (88) HTML (124) PDF 814.89 K (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回顾性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2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 363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多灶性、腺外侵犯(ETE)、肿瘤侧别、颈淋巴结转移、BRAFV600E突变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ETE、双侧癌灶与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ETE、双侧癌灶患者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均<0.05);男性、多灶、ETE、双侧癌灶患者更易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和ETE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其同时也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男性、多灶和ETE(P均<0.05)。结论 PTMC患者如果同时存在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和ETE等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时,建议常规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同时结合术前颈部B超或增强CT结果,考虑行选择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降低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的风险;其余PTMC患者可建议定期复查甲状腺B超密切随诊。

    • 纳米碳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

      2021, 27(1):12-1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61

      摘要 (687) HTML (129) PDF 795.42 K (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纳米碳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对淋巴结清扫及甲状旁腺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94例甲状腺癌手术情况,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及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术中是否应用纳米碳将其分为实验组(54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不使用纳米碳,实验组术中应用纳米碳。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后检出淋巴结的数量与转移数量,比较术前和术后3、30 d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PTH)与血钙的差异。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术后测量肿瘤大小及TNM分期等基本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实验组检出淋巴结数平均(9.80±4.80)枚,对照组检出淋巴结数平均(6.95±3.86)枚,实验组转移淋巴结数与对照组转移淋巴结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6,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30 d的血钙和PTH均无差异(P>0.05)。结论 甲状腺癌手术中应用纳米碳可显著增加检获淋巴结的数量,提高转移淋巴结清除的阳性率,但对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不明显。

    • 针径大小和穿刺手法对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标本满意率的影响

      2021, 27(1):16-2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88

      摘要 (80) HTML (510) PDF 808.49 K (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型号穿刺针和穿刺手法对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标本满意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959例(1 018个)甲状腺结节FNA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穿刺针直径大小及穿刺手法不同分为4组。22G前后组352例(382个),使用22G针配合前后穿刺手法;22G螺旋组289例(300个),使用22G针配合前后螺旋穿刺手法;25G前后组169例(177个),使用25G针配合前后穿刺手法;25G螺旋组149例(159个),使用25G针配合前后螺旋穿刺手法。比较4组方法检查结节的标本满意率。结果 22G前后组标本满意率80.9%,22G螺旋组标本满意率76.3%,25G前后组标本满意率84.2%,25G螺旋组标本满意率93.7%。25G螺旋组标本满意率高于其他3组(P均<0.05)。按结节彩超特征进一步比较,低回声结节中,25G螺旋组标本满意率高于其他3组(P均<0.05),大钙化结节中,25G螺旋组和22G螺旋组标本满意率高于25G前后组和22G前后组(P<0.05)。结论 不使用负压抽吸的25G细针径联合前后螺旋穿刺手法的FNAC策略无需特殊设备,操作简单易行,可提升甲状腺结节FNAC的标本满意率。

    • 超声加绘图技术在甲状旁腺定位中的应用

      2021, 27(1):21-2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01

      摘要 (54) HTML (417) PDF 953.56 K (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辅加绘图技术对甲状腺切除过程中甲状旁腺术前定位的效果,提高甲状旁腺辨认阳性率,有效保护甲状旁腺,降低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方法 将头颈外科拟行甲状腺手术的160例患者按甲状腺拟全切除、单侧叶切除及年龄段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术前采用甲状旁腺超声定位辅加手绘图标记技术,B组未采用。术中记录A组定位甲状旁腺与术中位置符合率及漏诊率、两组术中辨认率,两组甲状旁腺误切情况;术后记录两组患者血钙、甲状旁腺素(PTH)实验室检查,分析比较两组术中辨认阳性率、甲状旁腺误切率、术后第1天与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A组术前定位甲状旁腺176枚,与术中位置符合率为92.63%(176/190),另有14枚旁腺超声未检测到,漏诊率7.37%(14/190);A组术中辨认阳性率86.36%(190/220),B组术中辨认阳性率77.27%(170/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2枚甲状旁腺误切除,B组中有9枚甲状旁腺误切除,A组误切率低于B组(P<0.05);术后第1天与术前血钙及PTH实验室检查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切除术前实施超声辅加绘图技术定位甲状旁腺,对甲状腺外科手术中寻找并保留甲状旁腺及降低术后低钙血症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前心理痛苦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 27(1):26-2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93

      摘要 (97) HTML (125) PDF 851.47 K (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甲状腺癌手术患者心理痛苦状况,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一般资料问卷和心理痛苦温度计对300例甲状腺癌住院患者进行手术前心理状况调查。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300份,有效回收率100%。300例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前心理痛苦得分为0~10分,平均(2.77±2.07)分,心理痛苦评分≥4分101例,占33.67%,其中中度痛苦(4~6分)89例,占29.67%、重度痛苦(7~9分)8例,占2.67%,极度痛苦(10分)4例,占1.33%;问题列表中令患者感到心理痛苦的问题主要为担心复发211例(70.33%)和手术瘢痕152例(50.6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性格类型(患者自评)3个变量进入甲状腺癌手术患者心理痛苦影响因素模型(P<0.05)。结论 甲状腺癌手术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应重点关注年轻、女性及性格内向的患者。同时根据患者心理痛苦问题进行针对性干预,使患者积极有效应对手术,促进早日康复。

    • 甲状腺癌右侧喉不返神经与颈交感神经交通1例报道

      2021, 27(1):30-3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27

      摘要 (78) HTML (390) PDF 1.01 M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1例少见的甲状腺癌术中发现右侧喉不返神经和颈交感神经交通并汇合后入喉患者的病例资料,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方法 分析1例30岁女性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术前细针穿刺细胞学结果考虑甲状腺乳头状癌,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发现该患者右侧喉不返神经和颈交感神经交通并汇合后入喉,术中给予精细解剖,喉返神经完整,手术顺利完成。结果 术后患者发声正常,没有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并发症。术后4 d顺利出院,术后6周患者门诊复查纤维喉镜提示双侧声带活动正常。结论 在甲状腺手术中,需要加深对喉返神经解剖及其变异的认识,按层次仔细分离和解剖,以保护喉返神经的完整性。

    • 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术中神经监测的研究现状

      2021, 27(1):33-3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19

      摘要 (167) HTML (264) PDF 824.47 K (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的保护一直是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手术中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方式通常为视觉暴露或区域保护,但是颈部手术空间狭小,上述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现阶段多借助于神经监测,该技术的使用有助于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是神经电生理在临床中的良好应用,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本文通过结合近年最新研究进展,从神经监测的原理、具体分类、腔镜手术应用及不良因素的规避等方面进行综述与探讨。

    • 溶血磷脂酸在甲状腺癌中的作用

      2021, 27(1):39-4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27

      摘要 (81) HTML (1076) PDF 898.43 K (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溶血磷脂酸(LPA)是磷脂生物合成中的重要前体以及细胞间的脂质信号分子,通过作用于其同源的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LPA可以调节细胞增殖、侵袭、粘附、血管生成,从而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并参与癌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的调节。LPA的产生、受体的表达和信号转导异常与甲状腺癌(T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因此研究TC发病机制对于TC临床诊断和治疗都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从LPA合成、代谢、失活;ATX-LPA信号轴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其在TC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论著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性及相关代谢物与内耳疾病的关系

      2021, 27(1):45-5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142

      摘要 (743) HTML (126) PDF 837.30 K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及相关代谢物与内耳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进行内科治疗的内耳疾病患者和同期的健康体检者各175例作为疾病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清叶酸结果,分析内耳疾病发病风险;同时根据病因及临床诊断将疾病组分为突发性聋(SSHL)组、梅尼埃病(MD)组、感音神经性聋(SHL)组和前庭功能障碍(VD)组,对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MTHFR C677T基因检测产生3种基因型,分别为CC、CT和TT。疾病组MTHFR C677T基因型CC频率低于对照组,CT+TT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TT频率均略高于对照组(P>0.05)。CT+TT发生内耳疾病的风险是CC的1.397倍(P<0.05),其中CT、TT分别是1.408倍(P<0.05)、1.375倍(P>0.05)。等位基因C、T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发生内耳疾病风险是C的1.264倍(P<0.05)。疾病组血清Hcy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型中血清Hcy平均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仅在TT型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各基因型间血清Hcy平均浓度和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CC型发生Hcy异常的风险分别是CT、TT型的0.762倍(P>0.05)、0.207倍(P<0.05),CT型是TT型的0.272倍(P=0.000)。各基因型间血清叶酸水平和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耳病分类分析中,MD组CC频率低于对照组,CT+TT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TT发生MD的风险是CC的3.615倍(P<0.05),其中TT、CT分别是CC的4.476倍(P<0.05)、3.138倍(P>0.05)。除SHL组,其余各组等位基因C、T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内耳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可增加内耳疾病发生风险,尤以CT型明显,T等位基因可成为内耳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血清Hcy与内耳疾病相关,MTHFR基因多态性可增加血清Hcy升高风险,进而影响内耳,尤以TT型明显。在内耳疾病中,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MD相关,可明显增加MD发生风险,尤以TT型突出。

    • 两个Ⅱ型神经纤维瘤病家系的临床表现及其与NF2基因突变的关系

      2021, 27(1):52-5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78

      摘要 (62) HTML (238) PDF 1.04 M (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报告两个Ⅱ型神经纤维瘤病家系的NF2基因突变,并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提取两个家系中的先证者或先证者之子及其家族成员与10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对照者的血液DNA,对先证者的NF2基因的15个外显子(从外显子1到15)及邻近的内含子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使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PCR产物进行检测;对家系1的家族成员内含子2剪接供体处进行PCR及测序;对家系2的家族成员内含子7剪接受体处进行PCR及测序;对10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对照者的内含子2剪接供体和内含子7剪接受体处进行PCR及测序。结果 家系1中先证者及其余患者中均存在内含子2剪接供体位点g>t的突变。家系2中患者存在内含子7剪接受体位点a>g的突变。家系中未患病者及对照者中无此突变,并排除了2个位点基因多变性的可能性。结论 家系1和2中存在的剪接位点突变,导致了mRNA的剪接异常,影响了Merlin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使其失去对正常神经细胞生长的调控,进而导致了神经纤维瘤病的发生。

    • 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对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的Meta分析

      2021, 27(1):57-6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85

      摘要 (54) HTML (120) PDF 1.14 M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对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万方,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中外文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3月有关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文献。将所有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依据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表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有效率、ETDQ-7评分、骨气导差、平均听阈、声导抗、耳内镜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4篇,共计14个RCT实验710例患者(790耳),试验组351例患者(395耳),对照组359例患者(395耳)。试验组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对照组为单纯鼓膜切开置管。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各个随访时间段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 01);在各个随访时间段中,试验组的ETDQ-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 01);随访1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的骨气导差变化无统计学差异。随访12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骨气导差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平均听阈、声导抗及耳内镜检查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另外,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单纯鼓膜切开置管,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对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较好,症状改善更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

    • 颞骨HRCT三维重建测量乳突气房表面积与容积的临床意义

      2021, 27(1):65-7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95

      摘要 (826) HTML (120) PDF 1.01 M (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颞骨HRCT三维重建测量乳突气房表面积(SA)、容积(V),以揭示健康气化型乳突气房SA、V、表面积容积比(SA/V)的参考值范围及特征,为进一步乳突气房功能研究、生理建模及功能重建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108例(216耳)乳突气化型成年患者的颞骨HRCT资料。使用Mimics 21.0三维重建颞骨HRCT乳突气房并测量其SA、V、SA/V,采用SPSS 25.0软件确定参考值范围,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上述测量值在性别间的差异,配对Wilcoxon检验比较SA、V在左右耳间的差异,配对t检验比较SA/V在左右耳间的差异。结果 108例(216耳)气化型乳突气房SA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9 220.20(6 837.42~12 472.07)mm2,95%参考值范围为3 105.70~21 218.66 mm2;V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7 255.86(5 178.03~9 796.77)mm3,95%参考值范围为2 185.78~19 297.57 mm3;SA/V呈正态分布,平均为(1.309 8±0.244 4)mm-1,95%参考值范围为0.830 8~1.788 8 mm-1;男性乳突气房SA、V均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乳突气房SA/V小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耳与右耳乳突气房SA、SA/V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耳乳突气房V大于右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乳突气化型成年人中,SA、V、SA/V的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3 105.70~21 218.66 mm2、2 185.78~19 297.57 mm3、0.830 8~1.788 8 mm-1;SA、V在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SA/V在个体间差异较小。这些数据可为临床乳突功能重建提供参考。

    • 上颌窦气化与牙源性上颌窦炎的相关性分析

      2021, 27(1):71-7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47

      摘要 (818) HTML (139) PDF 904.71 K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上颌窦气化与牙源性上颌窦炎发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鼻窦CT中双侧牙槽突骨质厚度、牙槽突气化深度,冠状位上颌窦高度及矢状位对角线长度,观察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双侧上颌窦气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患侧上颌骨牙槽突厚度:(5.67±1.79)mm,健侧上颌骨牙槽突厚度:(7.88±2.77)mm,患侧明显小于健侧。患侧牙槽突气化深度:(8.67±2.71)mm,健侧牙槽突气化深度:(6.31±3.78)mm,患侧明显大于健侧。双侧上颌窦高度及矢状位对角线长度无明显差异。健侧上颌骨牙槽突骨质厚度与牙槽突气化深度呈负相关关系,患侧上颌骨牙槽突骨质厚度与牙槽突气化深度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上颌骨牙槽突部位存在双侧不对称性局部气化现象,导致患侧牙槽突骨质于上颌窦底一侧的吸收变薄,可能是牙源性上颌窦炎的易感因素。

    • 长沙市青少年慢性鼻-鼻窦炎流行情况调查

      2021, 27(1):76-7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141

      摘要 (83) HTML (123) PDF 794.78 K (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长沙市10~17岁学生慢性鼻-鼻窦炎患病率及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情况。方法 自2017年8月—2018年2月对5 556名学生通过问卷、专科体查的方式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通过视觉模拟量表及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条对患儿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长沙市中小学生慢性鼻-鼻窦炎患病率为5.0%(280/5 556)。慢性鼻-鼻窦炎对学生学习及生活可造成困扰,且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患病学生认为对生活质量影响最严重的问题依次为需要擤鼻涕、注意力不集中、沮丧、焦躁、易怒、难以入睡以及流脓鼻涕。结论 长沙市中小学10~17岁学生慢性鼻-鼻窦炎患病率为5.0%;慢性鼻-鼻窦炎对中小学生可造成学习及生活上的困扰,且会影响生活质量。

    • 鼻内镜下溯源法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分析

      2021, 27(1):80-8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17

      摘要 (75) HTML (181) PDF 1.08 M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溯源法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的临床疗效与经验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71例采用鼻内镜下溯源法切除NIP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精确定位起源部位与不能精确定位起源部位的复发情况。结果 71例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内4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5.6%,其中术中能精确定位唯一起源部的NIP患者1年复发率为3.0%(2/67),而不能精确定位者复发率为50.0%(2/4)。结论 鼻内镜下溯源法切除NIP对控制肿瘤复发具有优势。彻底切除肿瘤及术后定期随访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学龄前和学龄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儿呼吸事件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 27(1):85-8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84

      摘要 (68) HTML (124) PDF 839.76 K (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学龄前和学龄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儿睡眠呼吸事件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统计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因打鼾、张口呼吸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年龄3~14岁,并在睡眠中心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为OSAHS儿童。按年龄分为学龄前(3~5岁)和学龄期(6~14岁)两组。分析比较两组间体质指数(BM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阻塞型呼吸暂停指数(OAI)、阻塞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OAHI)、中枢型呼吸暂停指数(CAI)、氧减指数(ODI)、平均血氧饱和度、最低血氧饱和度。结果 654例患儿确诊为OSAHS,其中学龄前组374例,学龄期组280例。学龄期组的CAI、平均血氧饱和度低于学龄前,CAI中位数分别为1.2、1.4次/h,平均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7%、98%。学龄期组的BMI、AHI、OAHI、ODI均高于学龄前组,BMI中位数分别为18.6、15.1kg/m2,AHI分别为11.7、9.6次/h,OAHI分别为9.6、8.0次/h,ODI分别为8.2、6.0次/h。两组间BMI、AHI、OAHI、CAI、ODI、平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性别、OAI、最低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类型呼吸事件比例比较,学龄期组的中枢型呼吸暂停(CA)、混合型呼吸暂停(MA)占比均低于学龄前,CA占比中位数分别为8.4%、12.7%,MA占比分别为1.5%、2.3%。两组间CA、MA所占呼吸事件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阻塞型呼吸暂停(OA)、低通气(H)所占呼吸事件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完成专科查体的550例OSAHS患儿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HI与BMI独立相关(r=1.318,P<0.01),与年龄、性别、腺样体及扁桃体分度不相关。结论 在OSAHS患儿中,学龄期儿童呼吸事件发生频率高于学龄前期,最多见的呼吸事件是低通气。年龄越小合并发生中枢型呼吸暂停比例越高。腺样体和(或)扁桃体肥大的OSAHS患儿中,肥胖是影响AHI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 两种手术径路对颌下腺良性疾病面神经下颌缘支保护的效果分析

      2021, 27(1):90-9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19823

      摘要 (83) HTML (135) PDF 901.78 K (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手术途径对颌下腺良性疾病面神经下颌缘支的保护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2018年6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初次手术的134例颌下腺良性疾病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颌下腺全切术,术式1:颈阔肌下翻瓣显露面神经下颌缘支;术式2:不显露面神经下颌缘支,仅在颌下腺表面分离;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统计两种不同途径手术的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并发症出现的情况,运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运用术式1的患者中有2例出现暂时性口角歪斜,随访6个月后恢复正常,运用术式2的患者均无口角歪斜症状,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两种手术途径均可有效保护面神经缘支,初学者建议加强颌下腺及面神经局部解剖知识。

    • >临床报道
    • 扁桃体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

      2021, 27(1):94-9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67

      摘要 (62) HTML (152) PDF 871.69 K (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扁桃体滤泡树突状肉瘤(FDCS)的临床表现、体征、诊断、病理特征、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扁桃体FDCS疾病特征,该患者因右侧口咽肿胀入院,无明显临床症状。入院后行颌面部及颈部CT检查,结果示右侧口咽部占位性病变,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FDCS,遂对该患者行右侧扁桃体及肿物扩大切除术。结果 完全切除右侧扁桃体及肿物,术后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予以放疗,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FDC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临床症状表现无特异性,在临床工作中易被误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是诊断该疾病的主要方法,治疗以完全性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可辅以放疗和(或)化疗。

    • 妊娠期咽喉反流引起喉梗阻的诊治探讨(附1例报告)

      2021, 27(1):97-10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76

      摘要 (83) HTML (204) PDF 1000.03 K (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收治的1例妊娠期咽喉反流引起喉梗阻患者的资料以探讨妊娠期咽喉反流引起喉梗阻的诊治。方法 患者女,29岁,孕28周。因“声嘶1个月、吞咽伴呼吸困难半个月”入院,患者入院时喉梗阻Ⅲ度,电子喉镜检查提示会厌无水肿,环后区黏膜水肿明显,声带黏膜充血、水肿,声门裂狭窄,紧急行气管切开,并行喉部活检术。患者填写入院时、治疗1个月后、产后1个月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SI),医师根据电子喉镜填写入院时、治疗1个月后、产后1个月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结果 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困难缓解,喉部病理活检提示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充血,未见癌细胞。患者入院时、治疗1个月后、产后1个月RSI评分分别为15、13、7分;入院时、治疗1个月后、产后1个月RFS评分分别为17、17、9分。产后1个月成功拔管。结论 反流是妊娠期常见反应,但妊娠期反流引起喉梗阻报道极少。抗酸药在妊娠期有一定的安全性,但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反流症状严重出现喉梗阻Ⅲ、Ⅳ度时可考虑行气管切开,反流所致的症状和体征可在妊娠结束后逐渐消失。

    • 咽鼓管错构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1, 27(1):101-10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64

      摘要 (355) HTML (762) PDF 927.60 K (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咽鼓管错构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经病理确诊的咽鼓管错构瘤患者,经耳显微镜在全麻下行咽鼓管肿瘤切除及鼓室成型和听骨链重建术,术中完整切除肿瘤。结果 术后病理学提示符合错构瘤。经过半年随访,肿瘤无复发,鼓膜完整,听力得到提高。结论 错构瘤是一种可发生于全身的良性肿瘤,发生于咽鼓管的错构瘤比较罕见,可影响患者听觉功能,应尽早手术,手术切除疗效好。

    • >病案报道
    • 婴儿支气管与食管同期异物1例

      2021, 27(1):103-10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180

      摘要 (30) HTML (107) PDF 842.19 K (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对选择和应用抗眩晕药的理性思考

      2021, 27(1):105-10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10202

      摘要 (726) HTML (185) PDF 792.63 K (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前庭性眩晕的不同病因不同病情及不同愈后结果,合理选择和应用不同的抗眩晕药物,对改善眩晕症状和促进平衡功能康复至关重要。根据各种抗眩晕药的不同药理学效应,针对眩晕症状的大部分西药可被分为促进神经代偿的药物或抑制神经代偿的药物两大类,前者属于多巴胺兴奋剂,而后者属于多巴胺抑制剂,两者的药理学机制却恰好相反。在所有引起眩晕的前庭疾病中,占总数近半的案例属于可逆性病变并可自行恢复,但另外近半病例却因发生了不可逆性前庭损害而难以自愈。对于那些可自愈的眩晕病例,应用多巴胺兴奋剂加速平衡功能的代偿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而对于那些不可逆性单侧前庭永久损害的眩晕病例,应用多巴胺兴奋剂却有助于促进平衡功能的代偿并尽早消除眩晕症状,相反,应用多巴胺抑制剂却会延长平衡障碍的过程并阻碍平衡功能的代偿性恢复。因此,在哪种眩晕条件下需要应用促进平衡代偿的药物,而在哪种眩晕条件下需要应用抑制平衡代偿的药物,以及在哪种眩晕的哪个病程阶段应该积极促进平衡代偿而在哪个病程阶段需要抑制平衡代偿,是眩晕临床工作者应该根据药理学原理和患者的病因病情及病变后果来慎重思考的问题。

    • 嗜酸性中耳炎的研究新进展

      2021, 27(1):109-11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66

      摘要 (61) HTML (167) PDF 813.61 K (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嗜酸性中耳炎(EOM)其显著特点是中耳腔中的黏液中含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常合并支气管哮喘或变应性鼻炎。传统的治疗中耳炎的方法,如:鼓膜切开、抗生素消炎、乳突根治术等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经过临床治疗发现,全身或局部运用类固醇类激素及生物靶向治疗,效果显示优于传统治疗。因嗜酸性中耳炎相对少见,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发现时已经是较严重阶段,患者常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本文对嗜酸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影像学特点、诊断标准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嗜酸性中耳炎的认识。

    • 局部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2021, 27(1):114-11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07

      摘要 (351) HTML (119) PDF 809.97 K (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局部变应性鼻炎(LAR)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变应性鼻炎(AR)表型,为非特应性患者中出现的鼻腔局部I型变态反应。患者有鼻痒、喷嚏、流涕、鼻堵等症状及鼻腔局部特异性IgE(sIgE)和(或)鼻腔变应原激发试验(NPT)阳性,可向AR转化并合并哮喘、结膜炎。虽皮肤点刺实验(SPT)及血清sIgE无阳性结果,但该类患者对变应原免疫治疗有效。目前对于LAR这一概念的认识还较初步,本文对LAR的概况、诊断、病理、免疫机制、治疗及与其他特异性疾病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