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6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头颈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现状与展望

      2020, 26(3):231-23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01

      摘要 (84) HTML (0) PDF 923.00 Byte (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目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主力皮瓣是穿支皮瓣,前臂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则应用最为广泛。最近头颈邻近皮瓣得到重新开发和利用,包括锁骨上动脉皮瓣、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和颏下皮瓣,成为头颈部缺损修复新的热点。头颈修复在向着数字化、精准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供区功能的保留和受区器官功能重建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近年来,组织工程学、活体组织器官的复合打印技术作为3D打印在头颈修复的潜在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探索。

    • >头颈肿瘤整形与修复专栏
    • 头颈肿瘤整形与修复专栏·颏下皮瓣的解剖观察及在头颈肿瘤切除术后重建中的应用

      2020, 26(3):235-23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02

      摘要 (74) HTML (0) PDF 1.07 K (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颏下皮瓣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①取新鲜成人尸体8具,其中男7具,女1具;死亡年龄30~73岁,平均48岁。尸体标本经股动脉灌注加入红色乳胶后,通过解剖观察颏下动脉的走形方向、周围分支及管径等基础指标;②回顾分析应用颏下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在55~75岁,平均年龄65.5岁。6例舌癌,3例口底癌,1例下咽癌。颏下皮瓣设计4 cm×6 cm~7 cm×8 cm大小。术后随访半年,对皮瓣存活、肿瘤复发、功能恢复及患者满意度等进行评估,分析其临床应用疗效。结果①8具标本中,16侧出现颏下动脉,颏下动脉起始处管径为(1.82±0.35)mm,沿途发出(2.1±0.4)支穿支至皮肤,皮穿支的管径(0.55±0.65)mm。颏下动脉主干全长(45.51±5.22)mm,其沿途发出的分支主要有颌下腺支、颈阔肌支、二腹肌支、下颌舌骨肌支、皮肤穿支。最终在颈前正中区域与对侧血管形成血管网相互吻合;②10例手术患者应用颏下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术后1、3、6个月随访,发现颏下皮瓣存活良好,无其他并发症,肿瘤无复发。患者咀嚼、吞咽及言语功能基本正常,仰头无受限,自身对外形和功能都比较满意。结论颏下皮瓣具有安全、制备简单等优点, 是口腔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一种可靠术式, 临床上可予推广应用。

    • 游离臂外侧嵌合肌皮瓣修复口颊癌术后口颊缺损的临床分析

      2020, 26(3):240-24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03

      摘要 (43) HTML (0) PDF 1.30 K (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形式游离臂外侧嵌合肌皮瓣修复口颊癌术后口颊缺损的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17年9月应用臂外侧嵌合肌皮瓣修复10例口颊癌患者根治术后口颊缺损,男9例,女1例;年龄36~67岁,平均年龄44.5岁。病理类型均为鳞状上皮细胞癌, TNM 分期其中T4N0M0 4例,T4N1M0 3例,T3N1M03例。病程4~26个月,平均9.8个月。口颊缺损6.0 cm×3.0 cm~8.5 cm×4.5 cm大小,皮瓣轴线为三角肌止点至肱骨外上髁连线。根据缺损实际情况设计皮瓣修复口颊创面,根据血管蒂肌支发出情况和口底腔隙具体设计切取肱肌或肱三头肌肌瓣用于填补口底腔隙。结果臂外侧嵌合肌皮瓣血管蒂长度为(7.7±0.4) cm。桡侧副动脉后支的皮穿支共有17支,其中2支穿支型为7例,1支穿支型为3例,全部携带于皮瓣内,皮岛面积为6.0 cm×3.0 cm~8.5 cm×4.5 cm,肌瓣为3.0 cm×2.0 cm×2.0 cm~4.5 cm×2.5 cm×2.0 cm大小,其中7例为肱三头肌肌瓣,3例为肱肌肌瓣。10例嵌合穿支肌皮瓣全部存活,供区均直接闭合。随访12~59个月,平均25.7个月,重建口颊外形不臃肿,无毛发生长,功能满意,肿瘤局部无复发;2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上臂功能未见明显影响。结论臂外侧嵌合肌皮瓣可以作为口颊癌术后口颊缺损修复的方法选择之一。 [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Skull Base Surgery,2020,26(1):00-00]

    • 游离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在舌癌术后舌再造中的临床应用

      2020, 26(3):245-24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04

      摘要 (51) HTML (0) PDF 1.35 K (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在舌癌术后舌再造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6月—2018年11月应用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对14例舌癌患者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后同期行舌及口底缺损修复,口底腔隙同时用不同来源肌瓣充填。肿瘤根治术后形成6.0 cm×4.0 cm~12.0 cm×7.0cm大小缺损,应用游离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8.0 cm×4.0 cm~13.0 cm×8.0cm,肌瓣体积为4.0 cm×3.0 cm×2.0 cm~7.0 cm×5.0 cm×4.0 cm,术中将股前内侧穿支血管蒂的动脉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或颈内静脉吻合。结果所有患者股前内侧穿支恒定存在,其中来源于股动脉主干7例(50%),血管蒂长度为(7.8±0.4)cm;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主干4例(28.6%),血管蒂长度为(8.2±0.5)cm;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3例(21.4%),血管蒂长度为(7.4±0.3)cm。肌瓣来源于股直肌为8例,肌瓣来源于股内侧肌为6例。其中8例血管蒂类型为1支动脉2支静脉,6例血管蒂类型为1支动脉1支静脉,甲状腺上静脉为首选的受区静脉,游离股前内侧穿支动脉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端端吻合14例,其中8例的第2支伴行静脉另外与颈内静脉端侧吻合8例。术后皮瓣全部顺利成活,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18.8个月,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舌外形不臃肿,两点辨别觉距离为8~15 mm,舌运动未见明显受限;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可正常行走及进行相关日常活动。结论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是舌癌术后采用皮瓣移植再造舌的理想选择。

    • 应用部分颞肌瓣转位术治疗晚期不全面瘫患者的临床研究

      2020, 26(3):250-25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05

      摘要 (71) HTML (0) PDF 1.22 K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部分颞肌瓣转位术对晚期不全面瘫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接受部分颞肌瓣转位术的患者15例,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龄26~53岁,平均(32.3±8.6)岁。均为听神经瘤术后并发晚期不完全面瘫患者。依据Terzis量表对患者手术前后口角歪斜程度进行评定,并对患者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15例患者术后的静态评分(1.00±0.00)分明显低于术前的静态评分(2.73±0.4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的动态评分(3.93±1.03)分明显高于术前的动态评分(2.00±0.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在所有患者中均未观察到颞部凹陷,少部分患者颧弓处出现轻微臃肿。结论部分颞肌瓣转位术可以作为听神经瘤术后并发晚期不完全面瘫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 甲状腺癌侵犯颈段气管的气管缺损与修复

      2020, 26(3):255-25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06

      摘要 (100) HTML (0) PDF 1.06 K (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甲状腺癌侵犯颈段气管的气管缺损修复经验,提高术中气管缺损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9年2月诊治的32例甲状腺癌侵犯颈段气管患者资料,其中6例术中采用锐性削除受侵气管外壁,8例气管袖式切除+端端吻合,6例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瓣,8例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瓣联合生物膜,2例前臂皮瓣+自体软骨移植,2例气管造瘘+Ⅱ期修复。结果6例锐性削除气管外壁患者中,有1例患者术后第6天出现气管瘘,予以换药后出院;余26例患者中,24例于术后6个月内恢复正常呼吸功能,1例前臂皮瓣+自体软骨移植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气管狭窄,黏痰堵塞,带管生存,1例带蒂胸锁乳突肌骨膜瓣+生物膜患者术后气管局部塌陷伴双侧声带麻痹,带管生存。结论对于侵犯气管的甲状腺癌患者,根据不同的侵犯范围,选取合适的气管切除和缺损气管的修复方式,才能取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和较好的治疗效果。

    • >论著
    • 头脉冲试验与头脉冲抑制试验参数相关性分析

      2020, 26(3):260-26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07

      摘要 (51) HTML (0) PDF 1.31 K (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验证头脉冲试验(HIMP)和头脉冲抑制试验(SHIMP)在前庭眼动反射中的互补效应。方法选择前庭上神经炎患者33例,健康成人10例(20耳),对前庭上神经炎患者患侧和健康成人左右侧HIMP和SHIMP增益、扫视潜伏期、扫视波振幅及显性扫视产生百分比进行匹配分析,比较HIMP和SHIMP各项参数之间相互关系。结果HIMP增益与SHIMP增益呈线性正相关,并且HIMP增益大于SHIMP增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90,r=0.956,P均=0.000)。HIMP潜伏期大于SHIMP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60,P=0.001),但无相关性(r=0.180,P=0.196)。HIMP扫视振幅与SHIMP扫视振幅呈负相关(r=-0.484,P=0.000),HIMP扫视百分比与SHIMP显性扫视百分比呈负相关(r=-0.604,P=0.000)。HIMP增益与HIMP扫视潜伏期、振幅及百分比均呈负相关,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HIMP增益与SHIMP代偿性扫视振幅及百分比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HIMP增益与SHIMP扫视潜伏期无相关性(r=-0.044,P=0.756)。结论SHIMP和HIMP均可检查水平性角前庭眼动反射(VOR)的直接通路,代偿性扫视和反代偿性扫视的增益、振幅和扫视产生的百分比可作为动态观察指标评估前庭功能。两者参数变化对评估VOR通路的损伤和恢复情况起到一定指导意义。

    • 瘦素在肥胖成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

      2020, 26(3):265-27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08

      摘要 (80) HTML (0) PDF 1.58 K (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10071520.202003008·论著· 目的初步探讨瘦素(Leptin)在肥胖成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按照体重指数(BMI)随机选取肥胖CRSwNP患者40例,体重正常CRSwNP患者30例,选取同期肥胖鼻中隔偏曲患者30例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组患者血清中Leptin及其受体水平、EOS相关因子IL4、IL13的水平;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组患者局部鼻黏膜中Leptin及其受体水平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3组患者组织中EOS细胞浸润程度。另Pearson相关性分析Leptin水平与EOS相关指标及浸润程度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两组CRSwNP患者的血清与局部Leptin及其受体水平表达均升高,血清中EOS相关因子IL4、IL13的水平表达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SwNP患者中肥胖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患者(P<0.05),且Leptin及其受体水平与EOS相关指标、EOS浸润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Leptin在CRSwNP患者中水平显著升高,且肥胖患者组更高,并与EOS浸润及其促进因子显著相关,提示Leptin可能通过促进EOS增殖浸润参与肥胖成人CRSwNP发病。

    • 吡非尼酮抑制大鼠气管瘢痕狭窄和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实验研究

      2020, 26(3):272-27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09

      摘要 (35) HTML (0) PDF 1.34 K (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吡非尼酮(PFD)对大鼠气管瘢痕狭窄及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只SD 雄性大鼠通过气管切开和气管损伤手术构建气管狭窄模型,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0只)予以PFD胶囊粉末经口灌喂,50 mg/只/d;对照组(10只)予以无菌水经口灌喂,5 mL/只/d,两组连续灌喂10 d。手术14 d后HE染色检测气管瘢痕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GFβ1、Collagen I和αSMA的表达情况。使用不同浓度的PFD处理RFL6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转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PFD实验组大鼠气管瘢痕厚度为(337.5±33.5)μm,明显低于对照组瘢痕厚度(537.0±38.8)μm(P<0.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GFβ1、Collagen I和αSMA在实验组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胞实验结果显示PFD能抑制RFL6细胞的生长,浓度为1.5mM时效果明显(P<0.001);PFD能减弱细胞的划痕愈合以及穿出Transwell小室的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PFD能明显下调RFL6细胞中TGFβ1、Collagen I和αSMA的表达(P<0.001)。结论PFD能显著拮抗大鼠气管瘢痕形成,并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转化、迁移愈合能力以及细胞外基质的分泌能力。

    • 白细胞介素-8在兔咽喉反流中的作用

      2020, 26(3):278-28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10

      摘要 (40) HTML (0) PDF 1.11 K (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初步研究白细胞介素-8(IL-8)在兔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咽喉反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普通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实验组采用扩张食管上、下括约肌的制作咽喉反流动物模型,对照组为假操作组。建模完成后定期对动物进行24 h pH监测和反流体征量表(RFS)评分,并取上呼吸道不同部位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L8的表达水平。结果24 h pH监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动物出现了明显的咽喉反流,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Ryan指数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RFS评分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声带部位的组间IL8免疫组化染色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在咽鼓管、扁桃体、下鼻甲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咽喉反流可导致喉部IL-8的高表达,IL-8可能在咽喉反流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颅底脊索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探讨

      2020, 26(3):283-28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11

      摘要 (70) HTML (0) PDF 968.00 Byte (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颅底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19年12月经显微手术治疗的33例颅底脊索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手术入路、病变切除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分析患者临床疗效。结果33例患者中,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12例,大部分切除2例,全切除率57.6%。术后有2例患者新发眼球外展受限、复视,术后1个月逐渐恢复正常;术后脑脊液鼻漏2例,均为经鼻蝶术后患者,其中1例予腰大池引流1周后拔管无脑脊液漏,1例行脑脊液漏修补术;有2例术后出现垂体功能减退,予激素替代治疗2~3个月后逐渐恢复。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108个月,19例全切除患者中有5例复发,复发率26.3%;12例次全切除患者中有4例明显进展;2例大部分切除患者中1例术后进展迅速,半年后死亡。33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73个月,5年PFS 63.2%,5年生存率96.7%。结论颅底脊索瘤首选治疗方式是外科手术,术前应对其进行详细的影像学评估,选择合适的颅底手术入路尽可能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术后辅助放疗可延缓肿瘤复发。

    • 手术治疗乙状窦骨壁缺损引起搏动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 26(3):288-29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12

      摘要 (195) HTML (0) PDF 955.00 Byte (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经乳突径路手术治疗乙状窦骨壁缺损引起的搏动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8年6月诊断为乙状窦骨壁缺损引起的搏动性耳鸣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38.5岁;左侧 1例,右侧5例。术前行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6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乙状窦骨壁缺损,术前结合颅内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颅内血管CT动静脉造影(CTA+CTV)等综合检查,排除引起搏动性耳鸣的其他疾患。全部患者均行乙状窦骨壁缺损修复术。结果6例患者术后均无眩晕、恶心、呕吐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6~29个月,6例患者搏动性耳鸣分级0级4例(痊愈)、1级1例(显效)、2级1例(有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复发。结论通过手术治疗乙状窦骨壁缺损所致搏动性耳鸣的风险较小,疗效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长期鼻腔冲洗对正常鼻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

      2020, 26(3):292-29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13

      摘要 (158) HTML (0) PDF 1.02 K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鼻腔冲洗是否会对正常鼻黏膜的免疫屏障功能造成影响。方法55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生理盐水冲洗(NSI)组29例,男13例,女16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7.90岁。高渗盐水冲洗(HSI)组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0.65岁。NSI组以0.9%的温盐水(40°C)进行鼻腔冲洗,HSI组以3%的温盐水(40°C)进行鼻腔冲洗;两组均为每日1次,晚睡前30 min进行冲洗,干预时间为3个月。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时分别获取两组受试者的鼻腔冲洗液(NLF),并对NLF中溶菌酶(LYSO)、乳铁蛋白(LF)、表面活性蛋白A(SP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浓度进行检测。结果两组受试者干预前性别、年龄及NLF中LYSO、LF、SPA和SIgA的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NSI组的NLF中4种检测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其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HSI组的NLF中4种检测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其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受试者的NLF中4种检测指标的含量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期鼻腔冲洗对正常鼻黏膜的免疫屏障没有不利影响。

    • 改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

      2020, 26(3):297-30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14

      摘要 (44) HTML (0) PDF 1.10 K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慢性鼻窦炎症状改善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鼻甲垂直部长度≥25mm的慢性鼻窦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术前各项观察指标(鼻塞、流涕、头痛、嗅觉VAS评分,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CT LundMack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实施经鼻内镜鼻窦、鼻息肉手术并清除中鼻甲本身病变(泡甲、肥厚、息肉样变等)后,根据CT测量结果,以保留中鼻甲垂直部长度约21mm为参考值,切除多余的中鼻甲垂直部游离缘(即切除长度=CT测量长度-21 mm);对照组完成鼻窦、鼻息肉手术,按传统理念处理中鼻甲病变和变异,需要时切除中鼻甲前下部1/2~2/3。术后随访10~12个月,观察主观症状(鼻塞、流涕、头面痛及嗅觉障碍)、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病情控制及疗效。结果两组术后各种症状VAS评分和内镜LundKennedy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均<0.05);术后试验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及总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鼻塞及头痛的改善、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流涕、嗅觉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窦炎伴鼻息肉、鼻窦炎伴中鼻甲病变者,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部分切除”主要针对过长的中鼻甲垂直部,必须是在处理中鼻甲病变(泡甲、肥厚、息肉样变等)、保证中鼻道一定宽度后才予切除,有助于术后鼻部症状的改善和减少术腔粘连,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

    • 嗓音训练联合拳击动作治疗青春期假声的疗效观察

      2020, 26(3):302-30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15

      摘要 (76) HTML (0) PDF 983.00 Byte (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嗓音训练配合拳击动作治疗青春期假声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就诊的青春期假声患者21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6~35岁,病程1~20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青春变声期或变声期后说话时音调偏高或用假声,杂音明显,偶有声嘶及破音,其中19例患者喉镜下表现为声带闭合欠佳。对患者采用嗓音训练联合拳击动作的矫治治疗,根据即时效果反馈,语训1~4次不等,每次1~2 h,以上过程均由专业语训师对患者进行指导及追踪。治疗前后采用动态喉镜及嗓音分析系统记录患者的喉镜下表现及嗓音声学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治疗效果。结果21例青春期假声患者发声基频(F0)较训练前均下降明显,其中18例患者基频恢复至成年男性正常水平,嗓音障碍指数(DSI)较前明显改善,最长发音时间(MPT)较前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9例声带闭合不全的青春期假声患者经治疗后声带闭合良好。结论嗓音训练配合拳击动作治疗青春期假声效果显著,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影响喉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2020, 26(3):306-31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16

      摘要 (85) HTML (0) PDF 886.00 Byte (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喉癌患者术后的远期疗效,并分析影响喉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2007年1月—2016年7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并行手术治疗的325例喉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96例,女29例,男女比例10.21∶1;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62±9.84)岁。结果本组喉癌患者5年累计总体生存率(COS)、疾病特异性生存率(CDSS)、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75.4%、78.2%、71.2%。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临床分期、T分级、淋巴结转移、复发、手术方式各临床因素间生存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复发、临床分期明显降低生存率(P<0.05)。结论喉癌术后COS较高,首选手术治疗是可行的,复发、临床分期及年龄是影响喉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TPF方案诱导化疗鼻咽癌后Ⅲ~Ⅳ度骨髓抑制的临床分析

      2020, 26(3):312-31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17

      摘要 (39) HTML (0) PDF 930.00 Byte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顺铂联合多西他赛和氟尿嘧啶(TPF方案)在鼻咽部鳞状细胞癌的诱导化疗中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接受TPF方案诱导化疗的186例首诊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情况及其波动规律,以期早期发现和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结果本组患者中有31例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出现Ⅲ~Ⅳ度抑制时间为化疗后6~13 d,平均时间8.7 d;中性粒细胞抑制波动规律与白细胞相似,均呈“U”形波动,但出现时间要迟1~2 d,时间为化疗后7~14 d,平均时间10 d。结论TPF方案诱导化疗鼻咽癌出现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伴随中性粒细胞下降,其波动规律呈“U”形改变;根据波动规律早期监测并治疗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及时予以升白细胞治疗可避免感染及严重毒副反应的发生,使鼻咽癌患者顺利进行TPF诱导化学治疗并如期行根治性放射治疗。

    • >临床报道
    •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血肿的预防

      2020, 26(3):318-32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18

      摘要 (64) HTML (0) PDF 932.00 Byte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鼻中隔血肿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0例患者鼻中隔矫正术后鼻中隔两侧黏膜完整为甲组;90例患者术后黏膜完整,行一侧近鼻底处鼻中隔黏膜水平贯穿切开,长约1 cm,本研究称之为黏膜辅助切口为乙组;40例患者术后一侧或两侧鼻中隔黏膜有不对称破损为丙组。术后3组均予膨胀海绵填塞。结果甲组患者出现鼻中隔血肿5例,乙组和丙组患者皆未出现鼻中隔血肿,所有患者均无鼻中隔穿孔。3组之间的鼻中隔血肿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07,P<0.05)。结论对于术后两侧鼻中隔黏膜完整的患者,鼻中隔矫正后行一侧鼻中隔黏膜切开能有效预防鼻中隔术后鼻中隔血肿的发生。

    • 肥胖与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相关性研究

      2020, 26(3):321-32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19

      摘要 (49) HTML (0) PDF 831.00 Byte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肥胖是否是自发性脑脊液鼻漏(CSFR)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预防自发性CSFR的发病及降低术后复发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8例CSFR病例,其中男57例,女71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0.0±3.9)岁。所有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采用中鼻甲或鼻中隔黏膜、明胶海绵贴补。所有患者入院时常规测量身高和体重,根据身高及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根据引起CSFR的病因将128例患者分为外伤性组、医源性组、肿瘤性组及自发性组。结果自发性组的BMI平均值为33.4 kg/m2,明显高于其他3组(外伤性组BMI平均值23.9 kg/m2,P=0.002;医源性组BMI平均值23.5 kg/m2,P=0.003;肿瘤性组BMI平均值21.3 kg/m2,P=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外伤性组、医源性组与肿瘤性组的BMI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无任何鼻部、眼部及颅底术后并发症,有5例患者术后出现复发:2例患者术后体重逐渐上升,二次手术修补,并告知患者降低体重,未再出现复发;1例患者自第1次出现复发后,自行进行减肥,未行手术治疗而自愈,随访至今,未再出现复发;2例患者无明显体重增加,二次手术修补后,未再出现复发。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肥胖只是自发性CSFR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其他病因导致的CSFR没有相关性。控制体重是预防自发性CSFR及降低自发性CSFR术后复发率的一种重要举措。

    • 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1例诊治分析

      2020, 26(3):325-32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20

      摘要 (72) HTML (0) PDF 1001.00 Byte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NTCS)的认识,提高SNTCS早期诊断效率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2019年1月收治的鼻腔畸胎癌肉瘤患者1例,影像学明确鼻腔占位性病变后行病灶切除;以 “CNKI、Pubmed” 为检索工具复习相关文献并探讨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本例患者术后病理提示为左侧SNTCS,术后根据病理结果给予放、化疗,随访1年未见明显复发征象。检索结果提示:“CNKI、Pubmed”检索平台搜索相关文献共89篇,排除标准后最终入选文献55 篇,其中含SNTCS患者95例,但缺乏大宗样本报道,本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样本的研究。结论SNTCS非常罕见,具有侵袭性高、生长迅速的特点,确诊需依赖病理学诊断,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辅以放化疗综合方案可适当延长患者寿命,此类型肿瘤预后差,应尽早诊治。

    • 床旁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气管切开术在重症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2020, 26(3):330-33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21

      摘要 (51) HTML (0) PDF 976.00 Byte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床旁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气管切开术(PDT)在重症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的重症脑出血患者126例,在ICU床旁采用超声引导下行PDT。术前采用超声进行检查,明确气管位置、周围组织及血管情况,确定穿刺部位及深度,指导术前气管导管退管。术中实时超声引导,确保手术安全。术后超声确认气管切开套管位置,筛查排除气胸等相关并发症。观察操作时间(从皮肤穿刺到成功置入气管套管时间)、一针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气管插管意外脱管率;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出血量、血管/甲状腺损伤、气管后壁损伤、皮下气肿、气胸、低氧血症发生率等。结果126例患者手术均一次操作成功,一针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为100%,未发生气管插管意外脱管。操作时间5~12 min,平均操作时间7.5 min。术中及术后未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严重低氧血症、血管/甲状腺损伤、气管后壁损伤、皮下气肿及气胸等并发症。结论对重症脑出血患者行床旁实时超声引导下行PDT,提高了手术的可视性、操作性和安全性,提高PDT成功率,降低相关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 >病案报道
    • 儿童鼻窦髓细胞肉瘤1例

      2020, 26(3):334-33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22

      摘要 (44) HTML (0) PDF 1.01 K (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蝶窦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并文献复习

      2020, 26(3):336-33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23

      摘要 (39) HTML (0) PDF 945.00 Byte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慢性鼻窦炎相关内在型分类及血液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20, 26(3):338-34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24

      摘要 (93) HTML (0) PDF 842.00 Byte (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随着慢性鼻窦炎(CRS)内在型及血液标志物的相关研究不断取得进展,CRS的治疗已经开始向精准医学时代迈进。本文总结了CRS的内在型分类及CRS内在型与血液标志物的关系,并重点介绍了以II型炎症反应血液标志物为首的CRS血液标志物目前在CRS中的研究进展。我们期望找到更符合临床需要的血液标志物,为建立相应的CRS内在型分型提供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CRS的个性化治疗及预后判断。

    • 晚期喉癌的治疗进展

      2020, 26(3):343-34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25

      摘要 (87) HTML (0) PDF 850.00 Byte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喉癌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近年来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喉癌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长的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喉癌的治疗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根治肿瘤、保证生存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护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国内外学者在晚期喉癌的治疗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分析了晚期喉癌的治疗进展,包括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并对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予以综述。

    • 微小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及其研究现状

      2020, 26(3):349-35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26

      摘要 (180) HTML (0) PDF 895.00 Byte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微小RNA (micro RNA, miRNA)是一类长度范围为18~22个核苷酸的单链内源性非编码RNA分子。MiRNA在调节基因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诱导翻译抑制或靶向mRNA的互补结合以达到沉默的效果。他们可能作为抑癌基因或致癌基因参与癌症的生物学调控。其中一些miRNA也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PTC) 患者的基因调控。MiRNA可能对PTC的诊断、预后判断和预测PTC的复发有重要意义。本文就miRNA的生物起源、生物功能以及他们在PTC中的表达模式、作用靶点、分子调控机制和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2020年第26卷第3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