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6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儿童内镜鼻颅底外科研究进展

      2020, 26(2):109-11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01

      摘要 (90) HTML (0) PDF 970.00 Byte (3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其在儿童鼻颅底病变的治疗上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鉴于儿童解剖特点及手术的难度,此类手术并不普及。本文对儿童鼻颅底外科的发展现状、相关解剖及鼻内镜鼻颅底手术重建的方法和特点进行阐述,并对儿童鼻颅底病变的诊疗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鼻颅底专栏
    • Kadish C期嗅神经母细胞瘤行鼻内镜手术切除及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2020, 26(2):114-12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02

      摘要 (58) HTML (0) PDF 1.50 K (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Kadish C期嗅神经母细胞瘤行鼻内镜手术切除及综合治疗的效果,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及围术期管理经验。方法收集2004年12月—2018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鼻内镜手术并证实为Kadish C期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1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26~67岁,平均45.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和 MRI、颈部超声及胸部CT检查。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计算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17例患者中初次手术11例,术后复发再次手术6例。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切除,12例患者行颅底重建,其中10患者切除硬脑膜和嗅球。术后病理确诊为嗅神经母细胞瘤,病理采用Hyams评分系统进行病理分级,Ⅱ级9例,Ⅲ级8例。16例辅助放疗;8例辅助化疗,其中4例接受术前诱导化疗。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8~109个月,平均随访44.2个月,失访1例,复发和/或转移4例。死亡3例,均死于肿瘤脑转移。1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为94.1%和80.7%,1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为76.5%。结论Kadish C嗅神经母细胞瘤采用鼻内镜切除加术后辅助综合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5年生存率;术者经验和技术及多层颅底重建修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儿童颅底肿瘤经鼻内镜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2020, 26(2):121-12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03

      摘要 (140) HTML (0) PDF 1.04 K (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鼻内镜手术在治疗儿童颅底肿瘤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鼻颅底外科 2010年6月—2019年11月收治确诊为颅底肿瘤并行鼻内镜治疗的患儿共44例,其中鼻咽纤维血管瘤17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7例,骨化纤维瘤5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横纹肌肉瘤2例,脑膜瘤2例,间叶性软骨错构瘤1例,颅咽管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血管纤维脂肪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骨母细胞瘤1例,脊索瘤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1例,纤维瘤病1例。 结果44例患儿中43例在鼻内镜下完全切除,仅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分期切除。术后44例均进行定期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9年。5例失访,其中骨母细胞瘤1例,脑膜瘤1例,横纹肌肉瘤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2例;12例术后接受放化疗,其中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7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2例,横纹肌肉瘤1例,脊索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随访至今患儿状况良好,均无复发及转移;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其余26例患儿术后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颅底手术治疗儿童颅底肿瘤是可行、有效及安全的。

    • 经蝶窦入路与经颅手术治疗垂体脓肿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20, 26(2):126-13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04

      摘要 (48) HTML (0) PDF 1.17 K (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经蝶窦入路手术(TSS)与经颅手术(TCS)方式治疗垂体脓肿(PA)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有关TSS与TCS治疗PA的文献,检索时间至2020年1月。指标包括术后临床治愈、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和远期复发率。最后使用RevMan5.3软件分析所提取数据。结果最终纳入11篇研究,共154例样本,125例接受TSS,29例接受TCS。分析结果显示TSS与TCS在术后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5,95%CI(0.90~1.74), P=0.19];但与TCS组比,TSS可显著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0.18, 95%CI(0.07~0.46), P<0.001],降低术后复发风险[RR=0.38, 95%CI(0.21~0.68), 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TCS相比,TSS治疗PA在疗效上无差异,但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复发风险。

    • 颅内外沟通性嗅神经母细胞瘤8例显微手术治疗分析

      2020, 26(2):131-134.

      摘要 (71) HTML (0) PDF 980.00 Byte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讨论颅内外沟通性嗅神经母细胞瘤(ONB)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策略。 方法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颅内外沟通性ONB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3~65岁;病程7 d至5年,平均12个月。其中手术选择双侧扩大经额底入路5例,联合经鼻内镜3例。全部患者术后行放疗,2例辅助化疗。观察患者的手术策略和临床疗效。结果8例患者颅内外沟通性ONB全切除,术后头痛及鼻腔疼痛全部改善,随访7个月至6年,存活4例,失访2例,2例术后4~10个月肿瘤广泛复发导致死亡。结论双侧扩大经额底入路及联合经鼻内镜显微手术有助于颅内外沟通性ONB的全切除,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 内镜下经鼻-翼突入路切除翼突周围颅底病变的临床分析

      2020, 26(2):135-13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06

      摘要 (49) HTML (0) PDF 1.11 K (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翼突入路处理翼突周围颅底病变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收治的10例内镜下经鼻-翼突入路治疗颅底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鞘瘤2例,鼻咽纤维血管瘤2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腺样囊性癌1例,胆脂瘤1例。结果8例患者完整切除肿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术中鼻腔内肿瘤切除,颅内肿瘤残留,术后辅助化疗,肿瘤控制;1例神经鞘瘤术中瘤体出血,肿瘤残余。术后1例胆脂瘤患者出现术侧眼干、面部感觉减退,4个月后症状缓解;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41个月,无复发。结论内镜下经鼻-翼突入路是处理翼突周围颅底病变的有效手段,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安全性高。

    • 鼻颅底危重症患者护理体会(附1例报道)

      2020, 26(2):139-14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07

      摘要 (56) HTML (0) PDF 925.00 Byte (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鼻颅底恶性肿瘤术后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1例鼻颅底腺样囊性癌术后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鼻颅底危重症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和指导康复训练。结果经过医护13 d的个体化精细治疗与护理,患者颅底术区愈合良好,急性脑梗死症状基本缓解,肢体活动基本自如,转入康复治疗。结论鼻颅底恶性肿瘤病变范围大,解剖位置复杂,手术切除及修复难度大,患者术后潜在并发症多,通过对手术患者及时准确的观察及评估,进行早期预警识别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或者避免患者术后并发症、严重后遗症的发生,保证患者顺利进入康复期。

    • >论著
    • 内镜辅助经下颌下入路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切除术

      2020, 26(2):143-14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08

      摘要 (91) HTML (0) PDF 1.11 K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辅助经下颌下入路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内镜辅助经下颌下入路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7例,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36~65岁,平均年龄47岁。主要症状是吞咽异物感5例,咀嚼不适感2例;主要体征为发现患侧咽侧壁、软腭部膨隆6例,另1例无明显阳性体征。结果本组7例手术均在1.5~2.5 h内顺利完成,肿瘤获得完全切除,切口甲级愈合。且无腮腺区肿胀、声嘶、呛咳、呼吸及吞咽困难、伸舌偏斜发生,其中1例术后2 d出现患侧口角歪斜,约1个月后完全恢复。术后病理均为多形性腺瘤。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为20个月。结论内镜辅助经下颌下入路可以完全、彻底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既能保留面神经功能,又有助于同时保护颈部重要血管、神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木村病治疗后进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0, 26(2):148-15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09

      摘要 (130) HTML (0) PDF 872.00 Byte (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木村病患者治疗后的进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7年10月—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59例木村病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分析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病程、单发与多发、侧别、部位、肿块最大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既往治疗后复发史、皮肤瘙痒、系统性疾病及治疗方式等木村病治疗后疾病进展相关的指标,用SPSS 21.0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至14年,59例木村病患者的疾病进展率为37.3%(22/59)。单因素研究提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0%、肿块最大径、皮肤瘙痒和既往治疗后复发史这些因素与疾病进展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0%是木村病治疗后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0%是木村病治疗后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帮助预测治疗疗效,从而达到个体精准化治疗的目的。

    • 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注药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

      2020, 26(2):153-15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10

      摘要 (50) HTML (0) PDF 904.00 Byte (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注药联合口服抗生素及黏液促排剂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0月门诊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共135例(158耳)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组及研究组。其中对照组42例(50耳):接受药物治疗;常规组45例(53耳):接受药物治疗+鼓膜穿刺术;研究组48例(55耳):接受药物治疗+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注药。经治疗后观察2个月,研究终点时对3组疗效、纯音听阈测试(PTA)、鼓室图变化、有无并发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注药联合口服用药治疗法,安全有效,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及患者接受程度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术前颞骨CT扫描影像测量参数预测耳显微外科手术镫骨暴露难易程度的临床价值

      2020, 26(2):158-16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11

      摘要 (71) HTML (0) PDF 954.00 Byte (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术前颞骨CT测量值径线及角度进行测量和比较,初步预测中耳乳突显微手术中镫骨暴露的难易程度,评价术前影像学评估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19年10月行中耳乳突显微外科手术的27例(27耳)慢性中耳炎伴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住院患者纳入研究,手术均由同一位富有经验的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主刀。术前利用颞骨薄层CT扫描技术明确患者外耳道、镫骨、砧镫关节、锥隆起、鼓室层面影像,观察和测量外耳道软骨部宽度、峡部宽度、外耳道骨部宽度、镫骨至锥隆起距离、镫骨至鼓室窦距离、与岩锥长轴平行径线和镫骨显影延长线相交之夹角(α),利用软件工作站自带工具对相关监测指标进行数据测量,并与术中探查所见镫骨暴露难易程度为准分为容易暴露组和难暴露组;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处理。结果镫骨暴露的难易程度与镫骨至锥隆起距离、镫骨至鼓室窦距离、外耳道骨部宽度密切相关,其中与镫骨至锥隆起距离、镫骨至鼓室窦距离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与外耳道骨部宽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外耳道软骨宽度、峡部宽度、夹角(α)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镫骨至锥隆起距离、镫骨至鼓室窦距离对耳显微外科手术中镫骨暴露的难易程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外耳道骨部宽度可能会影响手术的难易程度。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测量值可以预测耳显微镫骨暴露的难易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指导价值。

    • 小剂量庆大霉素鼓室内注射治疗梅尼埃病对球囊功能的影响

      2020, 26(2):163-16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12

      摘要 (37) HTML (0) PDF 859.00 Byte (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应用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研究小剂量庆大霉素鼓室内注射对球囊功能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10月行耳内镜下鼓室内注射庆大霉素(30 mg/mL)治疗的26例单侧梅尼埃病患者,于注射前及注射后3周分别行纯音听阈测试(PTA)及cVEMP检查,比较注射前后患者听力及cVEMP结果。结果26例梅尼埃病患者随访12~24个月,眩晕控制率为92.31%(24/26)。注射前患耳平均气导听阈为(61.80±2.79)dBHL,注射后为(64.40±2.51)dBHL,注射前后听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EMP检查提示注射前4例(15.38%)未引出,22例注射前患侧P1平均潜伏期为(16.51±2.46)ms,N1平均潜伏期为(27.57±3.36)ms;注射后12例(46.15%)未引出,其他14例P1平均潜伏期为(18.88±1.84)ms,N1潜伏期(30.57±1.45)ms。可见注射后引出率下降,P1、N1潜伏期延长。注射前后患侧P1、N1潜伏期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室内注射小剂量庆大霉素可抑制或破坏球囊功能,cVEMP检查有助于评价此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降脂治疗对突发性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2020, 26(2):167-17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13

      摘要 (35) HTML (0) PDF 858.00 Byte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联合降脂治疗对突发性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住院的181例突发性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联合降脂治疗组患者及非降脂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测试(PTA)差值及总体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降脂治疗组及非降脂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PTA差值分别为(24.8±14.3)dB及(19.6±13.2)dB,总体有效率分别为67.1%及52.1%,两组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联合降脂治疗可显著改善突发性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听力恢复程度。对于无明显治疗禁忌证的患者,在与其充分沟通,获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后,可以尝试联合应用降脂治疗改善预后。

    • 鼻内镜下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对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的疗效观察

      2020, 26(2):171-17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14

      摘要 (94) HTML (0) PDF 872.00 Byte (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鼻内镜下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变应性鼻炎(AR)合并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整理26例AR合并哮喘且均经鼻内镜下行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调查问卷(RQLQ)以及哮喘控制量表(ACT)来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年以上,采用SPSS 21.0统计学分析,VAS评分和RQLQ平均得分术后6个月(10.00±4.22、32.58±15.31)、1年(8.35±6.88、28.62±12.06)、3年(7.46±4.22、28.69±5.66)均显著低于术前(24.34±8.66、59.81±21.20);ACT评分术后6个月(22.65±1.52)、1年(22.27±2.27)及3年(22.85±2.38)均高于术前(20.92±2.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鼻内镜下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AR合并哮喘患者疗效显著且持久,哮喘临床控制水平、用药量均保持稳定。

    •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国内喉鳞状细胞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

      2020, 26(2):176-18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15

      摘要 (41) HTML (0) PDF 1002.00 Byte (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了综合评价国内喉鳞状细胞癌(LSCC)患者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阳性表达的流行现状。方法利用计算机全面、系统地检索各数据库,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文献,应用Stata 14.0统计学软件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对收集的数据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并以地域因素、患者性别、HPV分型(高危型和低危型)、吸烟史、饮酒史、癌症临床特征(分化程度、原发部位及癌症分期)进行亚组分析,采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对亚组分析的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最终得到国内喉癌患者HPV感染情况。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国内喉癌患者中HPV总阳性率为12%(95%CI:9%~15%);亚组分析结果:国内喉癌患者中高危型HPV阳性率[10%(95%CI:7%~13%)]较低危型HPV阳性率[3%(95%CI:1%~4%)]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 001);无吸烟史的喉癌患者HPV阳性率[19%(95%CI:12%~26%)]较有吸烟史喉癌患者HPV阳性率[7%(95%CI:2%~12%)]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无饮酒史的喉癌患者HPV阳性率[12%(95%CI:9%~16%)]较有饮酒史的喉癌患者HPV阳性率[5%(95%CI:3%~8%)]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北方喉癌患者中HPV阳性率[12%(95%CI:7%~17%)]与南方喉癌患者HPV阳性率[13%(95%CI:9%~17%)]、女性喉癌患者HPV阳性率[26%(95%CI:3%~55%)]与男性喉癌患者HPV阳性率[11%(95%CI:7%~15%)]、中低分化的喉癌患者HPV阳性率[15%(95%CI:8%~21%)]与高分化的喉癌患者HPV阳性率[9%(95%CI:6%~13%)]、声门型喉癌的HPV阳性率[10%(95%CI:6%~13%)]与非声门型喉癌患者HPV阳性率[13%(95%CI:7%~19%)]、Ⅰ、Ⅱ期喉癌患者的HPV阳性率[16%(95%CI:10%~21%)]与Ⅲ、Ⅳ期喉癌患者的HPV阳性率[17%(95%CI:10%~25%)]对亚组间差异的检验结果显示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全国喉癌患者HPV阳性率进行Meta分析,进一步明确了HPV与喉癌患者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国内喉癌患者中存在较低的HPV阳性表达,其中高危型HPV阳性率较低危型高,无吸烟史或饮酒史的喉癌患者HPV阳性率更高。此研究结果对了解国内喉癌发生危险因素的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用来指导HPV阳性喉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临床报道
    • 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

      2020, 26(2):182-18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16

      摘要 (126) HTML (0) PDF 847.00 Byte (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疗效。方法将49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和对照组(倒三角形切口开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改良组有效率达100.0%,无并发症;对照组有效率达82.6%,其中4例患者并发耳廓软骨膜炎、耳廓畸形,给予抗感染及换药等治疗,患者仍有耳廓畸形及增厚。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人均换药次数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具有术后恢复快、换药次数少,复发率低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湿耳与干耳条件下行Ⅰ型鼓室成形术后鼓膜愈合率的差异及鼓膜残缘的病理特点

      2020, 26(2):185-18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17

      摘要 (49) HTML (0) PDF 1.00 K (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湿耳与干耳两种条件下行Ⅰ型鼓室成形术后鼓膜愈合率的差异,以及两种状态下鼓膜残缘的病理特点。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需要行Ⅰ型鼓室成形术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纳入研究。术前由两名耳科医师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判定鼓膜的干、湿状态。最终纳入研究对象82例,其中试验组(湿耳)31例,对照组(干耳)51例。比较两组术中鼓膜残缘的病理图像及术后3个月两组的鼓膜愈合率。结果试验组鼓膜完全愈合患者29例(93.5%),对照组鼓膜完全愈合患者48例(94.1%),两组鼓膜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鼓膜残缘拥有更多扩张的毛细血管及炎性细胞的浸润。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可以尝试在湿耳状态下行Ⅰ型鼓室成形术,湿耳状态下鼓膜残缘毛细血管扩张及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有利于鼓膜的愈合。

    • 鼻内开窗术治疗巨大上颌骨囊肿的临床察

      2020, 26(2):188-19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18

      摘要 (209) HTML (0) PDF 990.00 Byte (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开窗术治疗巨大上颌骨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术前穿刺并且经鼻窦CT及MRI检查诊断为上颌骨囊肿的患者5例,囊肿均大于3.5 cm,所有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内开窗术,根据囊肿与鼻腔、鼻窦的毗邻关系,分别选择鼻底开窗术、下鼻道开窗术,必要时行泪前隐窝开窗术,手术切除囊壁,其中2例患者因囊肿局限、主要靠近鼻底而选择单纯鼻底开窗术;2例患者因囊肿波及上颌窦内而选择下鼻道开窗术,其中1例术前因牙痛就诊,术后建议拔除患牙;1例患者因囊肿位置特殊,靠近上颌窦前壁因而行下鼻道开窗术联合泪前隐窝开窗术,对位缝合切口,术后予以碘仿纱条压迫及盐水冲洗,清理术腔,保证开窗口通畅引流。结果5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左右囊腔上皮化,术后随访半年,窗口引流通畅,未见复发。结论鼻内开窗术是一种简单并且常用的手术方式,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复发率低等优点,保证开窗口通畅引流是减少上颌骨囊肿复发的关键。

    • 鼻息肉术后口服糖皮质激素的疗效观察

      2020, 26(2):191-19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19

      摘要 (113) HTML (0) PDF 845.00 Byte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鼻息肉术后口服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探讨鼻息肉术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作用机制。方法56例鼻息肉术后患者中随机选取28例为试验组,28例为对照组,试验组术后口服+鼻喷糖皮质激素,对照组术后口服安慰剂+鼻喷糖皮质激素,术后第2、6、12、24周对所有患者症状、鼻腔黏膜及副作用进行观察,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别。结果①术后第2周,试验组患者鼻腔黏膜水肿、结痂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第6周及术后第12周,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VAS评分、鼻腔黏膜水肿、结痂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鼻腔黏膜出现上皮化,其中试验组多于对照组;③术后第24周,试验组上皮化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仅有1例患者口服激素后第4天出现膝关节疼痛,停药后症状逐渐消失,未行特殊治疗,其余患者均未出现睡眠障碍、体重增加及关节疼痛等并发症。结论口服糖皮质激素短期内能安全有效缓解鼻内镜术后鼻息肉患者自我感觉症状及鼻腔黏膜水肿,但停药后其作用不能有效维持。

    • 下咽黏膜下异物3例临床分析

      2020, 26(2):194-19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20

      摘要 (55) HTML (0) PDF 1.12 K (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包埋型下咽黏膜下异物的诊治方式,以期减少漏诊、选取合适手术方式取出异物。方法3例包埋型下咽黏膜下异物患者通过询问病史、影像学检查、电子鼻咽喉镜检查而确诊,在支撑喉镜下使用显微喉镜钳、CO2激光辅助治疗等方式切开黏膜组织取出异物,并观察预后情况。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取出异物,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给予禁食水、补液、抗感染等治疗,患者恢复快,均治愈出院。结论包埋型异物较为少见,详细了解异物进入病史及依据CT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准确定位制定手术方案,咽后间隙、黏膜下及其间隙的异物可考虑行支撑喉镜下异物取出术,异物在颈动脉间隙、甲状腺等处或毗邻重要血管、器官时可考虑行颈部开放手术。通过准确定位增加该病治疗成功率。

    • >病案报道
    • 腮腺癌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0, 26(2):198-19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21

      摘要 (48) HTML (0) PDF 1.15 K (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致反复鼻出血1例

      2020, 26(2):200-20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22

      摘要 (46) HTML (0) PDF 934.00 Byte (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鼻咽癌早期筛查的研究进展

      2020, 26(2):201-20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23

      摘要 (120) HTML (0) PDF 858.00 Byte (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鼻咽癌作为我国南部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及生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鼻咽癌的病理及解剖特性决定了其以放射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法,鼻咽癌的分期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早期干预可以极大地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而寻找合适的筛查手段对鼻咽癌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对鼻咽癌的早期筛查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 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诊疗进展

      2020, 26(2):205-20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24

      摘要 (270) HTML (0) PDF 858.00 Byte (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外耳道胆脂瘤(EACC)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少见疾病,早期病变特征不典型,常被漏诊、误诊,虽为良性肿瘤,但其生物学上具有侵蚀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由于其发病率比较低,关于分型、分期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清理胆脂瘤病变,因此需要进一步收集更多的数据进行全面的研究。本文系统地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总结分析EACC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详细描述EACC的诊断与治疗情况,以期引起耳科医师的重视,给临床提供一些帮助。

    • 右美托咪定应用于上呼吸道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0, 26(2):209-21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25

      摘要 (32) HTML (0) PDF 861.00 Byte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近年来,鼻咽喉等上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常采用内镜手术治疗,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性,导致患者有极其不愉快的体验,影响预后。而一种有效的麻醉药对鼻、咽、喉手术及术后恢复十分重要。右美托咪定(DEX)具有独特的镇静、抗交感及镇静作用,本文就麻醉药的药理学特性、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在鼻、咽、喉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为提高患者麻醉舒适度、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供帮助。

    • >新冠肺炎专科防护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鼻部症状临床分析及诊疗建议

      2020, 26(2):213-21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26

      摘要 (127) HTML (0) PDF 852.00 Byte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鼻部相关症状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2月10日—3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327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采集鼻塞、流涕、嗅觉改变等鼻部相关症状、全身伴随症状及基础疾病等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在327例纳入研究的COVID-19患者中,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分别为33例(10.1%)、62例(19.0%)、146例(44.6%)、86例(26.3%);54例(16.5%)COVID-19患者合并鼻部相关症状,按不同症状发生的总例数统计,其中鼻塞35例(10.7%)、鼻腔干燥29例(8.9%)和嗅觉下降21例(6.4%),鼻痒 17例(5.2%)、喷嚏16例(4.9%)、鼻出血14例(4.3%)和流清涕11例(3.4%)。在各不同病情分型患者间,鼻部症状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92例(58.7%)COVID19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存在,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244例(74.6%)痊愈出院。结论COVID-19患者除了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之外,鼻塞、嗅觉下降等鼻腔局部症状并不少见。鼻部疾病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医师不能忽视COVID-19患者鼻部疾病的处理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室管理策略

      2020, 26(2):216-21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27

      摘要 (58) HTML (0) PDF 850.00 Byte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根据疫情期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护人员面临的交叉感染风险和职业暴露危险,制订手术室管理策略,达到保障手术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目的。方法2020年1月25日—2020年3月8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完成手术29例。手术室从人员、物资、手术、环境、安全防护等方面入手,制定严格的管理策略,规范手术实施,并对医护人员防护效果及患者围手术期状况进行评估。结果通过对患者术前临床观察以及直至术后14 d的跟踪随访,在29例手术中,无疑似、确诊和漏诊病例,无医护人员交叉感染,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制定严格有效的手术室管理策略,保证了疫情期间手术的正常及时开展,保护医护人员、手术患者安全有效,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 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期间医疗队员鼻出血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2020, 26(2):220-22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28

      摘要 (163) HTML (0) PDF 850.00 Byte (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根据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期间部分援鄂医疗队员出现鼻出血的情况,探讨鼻出血原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鼻出血的发生。方法纳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批援鄂队员共6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鼻出血12例。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64份,分析援鄂医疗队员鼻出血原因。并结合武汉疫情具体情况及临床经验、文献指南,制定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增加环境湿度、预防使用药物、减少局部压迫、轻柔擦拭鼻腔、合理膳食营养及注意饮水休息,并对比干预前后的疗效。结果问卷有效回收64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显示,回答空气干燥是鼻出血的主要原因的有39例,占60.9%。随访30d,无新增鼻出血队员,11例队员鼻出血停止,仅有1例队员仍有少量血丝,嘱其适当休息、加强营养、注意防护。干预前后鼻出血人数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063, P<0.01)。结论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医护人员冲在最前线,也最容易和病毒接触。鼻出血是威胁援鄂医疗队员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援鄂医疗队员鼻出血的发生,减少创面暴露,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喉镜检查的防护策略

      2020, 26(2):223-22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29

      摘要 (110) HTML (0) PDF 911.00 Byte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喉镜室如何做好防护工作,在保证临床诊疗工作顺利完成的同时保护好医务人员及患者健康、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方法本研究查阅相关资料并总结医院的疫情防控经验及应对策略,在患者合理分流、喉镜室工作环境的布置及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喉镜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检查中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及检查后的清洁消毒工作等方面做好疫情期间周详合理的工作安排。结果疫情期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喉镜室每日临床工作顺利完成,所有医务人员及患者均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也未出现其他院内交叉感染。结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喉镜室的防护策略合理有效,能够在完成临床诊疗工作的同时有效保护医患的健康。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防喷溅面罩在发热隔离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

      2020, 26(2):227-23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30

      摘要 (72) HTML (0) PDF 945.00 Byte (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观察防喷溅面罩在发热隔离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吸氧面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3月在发热隔离病房使用吸氧面罩的气切患者13例,使用自制的防喷溅面罩防止患者从气切处通过飞沫、气溶胶喷溅污染周围环境及医务人员等,观察使用前后患者对环境的污染度、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痰液黏稠度的变化。结果气切患者使用防喷溅面罩后,对环境的污染度明显少于使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呼吸频率均保持在16~20次/min,血氧饱和度均维持在95%~100%,气道湿化效果满意。结论防喷溅面罩可减少气道分泌物对环境的污染,在COVID19疫情期可以对患者本身和相关医护人员进行防护。此方法不仅在COVID19疫情期间可以使用,也可作为其他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甲流等)及日常工作的防护手段。


2020年第26卷第2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