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新冠肺炎专科防护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非疫情中心区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防护的思考与建议

      2020, 26(1):1-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01

      摘要 (60) HTML (0) PDF 1.00 K (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肺炎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能通过飞沫及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急诊诊疗存在医患室内近距离接触,检查过程中患者喷嚏、咳嗽和恶心等反应均极易产生携带病毒的飞沫及气溶胶,且医患直接接触机会多,导致医患暴露风险明显增加。非疫情中心区域,大部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患者多为无疫区接触及暴露的人群,如何在保障医疗安全和效果的同时,防范于未然、做好防护、避免医患院内感染显得尤为重要。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喉癌和下咽癌诊治的思考与建议

      2020, 26(1):5-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02

      摘要 (56) HTML (0) PDF 804.00 Byte (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我国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肺炎疫情仍在持续,抗疫形势仍很严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潜伏期较长、传染能力强、人群普遍易感,给医护人员、患者和人民群众都造成了严重威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的喉癌和下咽癌患者在疫情下仍需进行限期处理,因此在做好COVID-19排查和防控工作后,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做好医务人员自身的防护措施,协调手术各方,合理有序地开展手术治疗及患者术后的规范化管理,对疫情下救治喉癌和下咽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气管切开术适应证的总结与防护建议

      2020, 26(1):9-1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03

      摘要 (80) HTML (0) PDF 816.00 Byte (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年底,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从武汉开始席卷全国,目前疫情还在持续。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及接触传播,密闭环境下存在气溶胶传播可能,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但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其潜伏期1~14 d,且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气管切开术,尤其是局麻下进行者,可产生大量飞沫和气溶胶,疫情期间存在巨大的院内感染的风险。本文依据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诊疗方案和措施,结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隔离病房行气管切开术的经验,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气管切开术的基本原则,总结不同类型患者的手术适应证,并提出在隔离区进行气管切开术时的操作及防护建议。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气道改道患者的气道防护措施

      2020, 26(1):14-1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04

      摘要 (80) HTML (0) PDF 808.00 Byte (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讨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对气道改道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或全喉切除气管造瘘)的气道防护措施。方法随访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气管切开术未拔管及全喉切除气管造瘘患者122例,并在2020年1月22日—2020年2月18日疫情期通过建立微信群和电话随访方式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气道防护及宣教,收集患者日常活动信息及身体状况信息。结果截止至2020年2月18日,122例随访患者均未出现确诊病例。结论在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期间对气道改道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气道防护指导,可以有效的降低此类患者的被感染率。

    • >专家论坛
    • 面瘫修复的研究进展

      2020, 26(1):18-2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05

      摘要 (223) HTML (0) PDF 854.00 Byte (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面神经损伤导致的面瘫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和面部功能。个体化修复方案的制订需结合患者病情和意愿。目前面瘫修复方法较多,且随着修复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更好的修复效果。本文回顾近年关于面神经端端吻合术、神经移植桥接术、神经转位术及双重神经修复、局部肌瓣肌腱转位术以及带神经血管游离肌瓣移植术等方面的进展,并进行分析总结。

    • >面神经专栏
    • 咬肌神经联合颞骨内面神经转位治疗听神经瘤术后面瘫

      2020, 26(1):24-2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06

      摘要 (70) HTML (0) PDF 1.06 K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咬肌神经联合颞骨内面神经转位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完全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耳鼻咽喉科 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 10例听神经瘤术后伴有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的完全性面瘫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咬肌神经联合颞骨内面神经转位手术治疗。结果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评估,1例恢复到HB Ⅱ级,9例恢复到HB Ⅲ级,手术前后面瘫分级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例出现自发性微笑,6例为社交性微笑,无明显手术并发证。结论咬肌神经联合颞骨内面神经转位手术,避免了耳大神经损伤,减少了神经吻合口,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舌下神经-面神经侧端吻合术治疗小脑脑桥角肿瘤术后面瘫

      2020, 26(1):28-3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07

      摘要 (76) HTML (0) PDF 1.04 K (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舌下神经-面神经侧端吻合术治疗小脑脑桥角肿瘤术后面瘫的效果。方法6例小脑脑桥角肿瘤切除术后面瘫患者均行舌下神经-面神经侧端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评估HouseBrackmann(HB)分级和舌下神经功能。结果术后1年HB III级2例,HB Ⅳ级3例, HB V级1例。静态面部张力4例患者在吻合术后6个月改善明显,1例患者在吻合术后 9个月改善,1例患者在吻合术后1年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侧舌肌瘫痪萎缩,发音和吞咽功能均正常。结论舌下神经-面神经侧端吻合术可改善小脑脑桥角肿瘤切除术后面瘫患者的面部张力和面肌功能,借助神经监护可尽量减小对舌肌功能的影响。

    • 中耳胆脂瘤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乳突根治术中面神经裸露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0, 26(1):32-3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08

      摘要 (63) HTML (0) PDF 820.00 Byte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中耳胆脂瘤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乳突根治术中的面神经裸露情况,并分析面神经裸露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行乳突根治术的1 0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耳患者,其中中耳胆脂瘤683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33耳,总结其面神经裸露情况及分布部位;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分析年龄、性别、病程、硬脑膜暴露、半规管骨质破坏、乙状窦暴露及病理类型等因素与乳突根治术中面神经裸露的关系。结果1 016例患者中有294耳出现面神经裸露,面神经总裸露率为28.94%(294/1 016);面神经裸露最常见的部位是水平段(264/294,89.80%)。中耳胆脂瘤的面神经裸露率为32.50%(222/68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面神经裸露率为21.62%(72/33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0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脑膜暴露、术前面瘫、半规管骨质破损及乙状窦暴露均为面神经裸露的相关因素,而与病程、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中耳胆脂瘤、半规管骨质破坏及术前面瘫为面神经裸露的危险因素,风险分别增高1.575倍(95%CI:1.141~2.176)、4.171倍(95%CI:2.579~6.746)及13.040倍(95%CI:2.793~60.872)。结论中耳胆脂瘤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均可出现面神经裸露,最常见的裸露部位为水平段。半规管骨质破坏、术前面瘫及中耳胆脂瘤是乳突根治术面神经裸露的危险因素。

    • 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腮腺导管和面神经颊支解剖关系的观察

      2020, 26(1):37-3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09

      摘要 (111) HTML (0) PDF 877.00 Byte (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的解剖关系,为术中用腮腺导管作为面神经探查标记物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观察和测量42例患者的腮腺导管和面神经颊支的解剖关系,包括深浅、成角和距离关系。结果在深浅关系上,颊支位于腮腺导管浅面占69.05%(29/42),同层面占14.29%(6/42),深面占16.67%(7/42)。从二者走形角度上,基本平行占76.19%(32/42),明显成角的占23.81%(10/42)。以出腮腺处测量距离来看,上颊支位于腮腺导管上0.2~1.0 cm,平均(0.61±0.13)cm;下颊支位于导管下0.2~1.5 cm,平均(0.77±0.27)cm。结论腮腺导管与面神经上下颊支解剖关系相对恒定,可以用于腮腺肿瘤术中寻找解剖面神经的标志物。

    • >论著
    • 可调节钛金属部分听骨赝复物在II型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

      2020, 26(1):40-4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10

      摘要 (175) HTML (0) PDF 812.00 Byte (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可调节部分钛听骨在II型鼓室成形术听力重建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5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均为单耳发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7耳):应用可调节钛金属部分听骨赝复物(PORP)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II型鼓室成形术;对照组(48耳):应用固定型钛听骨PORP重建听骨链。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术后3个月、1年时分别对比两组的手术前后听力变化(0.5、1、2、4 kHz)及有效率。结果①实验组中1耳钛听骨移位;1耳筋膜裂缝,纳入听力研究45耳。一期手术成功率为95.7%(45/47),对照组中2耳钛听骨移位、2耳筋膜裂缝,纳入听力研究44耳。一期手术成功率为91.7%(44/48);②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3个月气骨导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气骨导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节钛听骨应用于听骨链重建有独特优越性,术后3个月听力恢复优于固定型钛听骨,为中耳传音材料提供新的选择。

    • 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分析

      2020, 26(1):44-4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11

      摘要 (65) HTML (0) PDF 823.00 Byte (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2月确诊为BPPV且行手法复位成功患者6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药物组、前庭康复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2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并记录各组患者复发率。结果治疗2、4、6周时,联合组DHI评分均明显低于前庭康复组和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联合组HADST评分明显低于前庭康复组和药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复发率低于药物组(χ2=3.511,P<0.05)和前庭康复组(χ2=2.387,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BPPV且行手法复位成功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BPPV患者的残余症状,并且降低了眩晕复发率,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疗效显著。

    • 额窦中隔气房影像学及内镜下临床特征

      2020, 26(1):49-5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12

      摘要 (98) HTML (0) PDF 1.24 K (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额窦中隔气房(FSC)的影像学特征及内镜下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7—12月鼻内镜手术术前鼻窦三维CT检查发现额窦中隔气房患者23例,按照Wormald额窦手术分型,行内镜下额窦手术,术中开放FSC,明确额窦引流通道与FSC的位置关系及临床特征。结果鼻窦CT影像学显示:FSC开口在额窦内6例,开口在额隐窝者17侧;FSC单个气房者16例,2个气房者7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额窦手术, Wormald 3级手术17例, Wormald 5级手术3例(复发性鼻息肉病骨质硬化明显2例、复发性乳头状瘤1例),Wormald 6级手术1例;经额隐窝径路内镜下开放FSC 18例,经额窦底近中线开放FSC 5例。结论术前鼻窦CT三维重建,明确FSC及其与额窦引流通道影像学特征;内镜下经额隐窝径路或额窦底中线径路开放FSC,是额窦手术的重要步骤。

    • 正常成年人嗅球体积测量的MR研究

      2020, 26(1):53-5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13

      摘要 (43) HTML (0) PDF 869.00 Byte (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成年人嗅球的MR扫描及体积测量方法,初步建立正常成年人嗅球的体积范围。方法将82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成4组,将20岁组和30岁组称为青年组,50岁组和60岁组称为老年组,采用MR T1 IR序列扫描,应用计算机辅助的体积分析法计算双侧嗅球体积,了解嗅球体积随年龄变化的关系,比较双侧及两性之间嗅球体积差异。结果青年组与老年组男性嗅球体积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60岁组两性间嗅球体积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各年龄组两侧嗅球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 T1 IR序列能清晰的显示嗅球轮廓,可用于嗅球的体积测量研究。随年龄的增长,男性嗅球体积逐渐减小;不同于男性,女性嗅球缩小幅度较小,且在老年组体积略有增大;各年龄组嗅球体积侧别之间无差异。

    • 筛窦基板层次气化分析及其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

      2020, 26(1):58-6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14

      摘要 (67) HTML (0) PDF 1.16 K (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筛窦基板层次性分析方法,指导内镜下筛窦层次性开放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鼻窦CT扫描的薄层DICOM数据,层厚层距均为0.65 mm,ImageViewer软件三维重建分析筛窦的基板(IIIV)层次及其气化情况。结果获得100例(200侧)患者鼻窦CT原始薄层数据,通过三维重建分析发现筛骨结构包含5个基板(IV):①基板V的出现率为60.0%,相邻基板间存在潜在的层次间隙;②Haller气房出现率为28.0%,与中鼻甲、上鼻甲基板结构气化相关者分别占19.5%、8.5%;③上鼻甲及基板气化发生率为91.5%,其中19.1%气化为Onodi气房。最上鼻甲及基板出现率60.0%,气化发生率为76.7%,其中15.8%气化为Onodi气房。Onodi气房出现率为33.0%,来源于上鼻甲基板、最上鼻甲基板的分别占17.5%,9.5%,来源于二者共同气化的占6.0%。各基板及其气化结构组成相对独立的通气引流系统,可单独出现引流障碍。手术中筛窦的开放(IIIV基板)过程,以上鼻甲、最上鼻甲为标志结构,结合CT提示的气化变异,可在其前方分别充分地开放III基板、IV基板气化结构构成的筛窦迷路(包括变异气房,如Haller气房),而根据CT提示V基板的气化状况和方向,可进一步实现V基板及其气化结构(包括Onodi气房)的开放。结论通过分析筛窦基板的层次性结构,对指引内镜下筛窦开放过程实现层次性、标准化有重要指导价值。

    • 109例下咽后壁癌患者的治疗分析

      2020, 26(1):63-6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15

      摘要 (78) HTML (0) PDF 1.05 K (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下咽后壁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下咽后壁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109例下咽后壁鳞状细胞癌患者,按照性别、是否保留喉功能、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方法及治疗方式分别分组,分析不同分组之间生存率的差别。结果下咽后壁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52%、38%。下咽后壁癌N分期以及临床分期越早,生存率越高。结论只要选取了合适的手术入路保证肿瘤完整切除,可以保留患者的喉功能,并且对咽功能进行修复,从而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 Dx-pH监测与胃蛋白酶反流试纸条在咽喉反流诊断中的一致性分析

      2020, 26(1):67-7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16

      摘要 (71) HTML (0) PDF 821.00 Byte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胃蛋白酶试纸条、Dx-pH监测及RSI(reflux symptom index)与RFS(reflux finding score)量表在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中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9年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耳鼻咽喉科的110例喉科疾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RSI和RSF两类量表的评分数值、DxpH监测后的Ryan指数, 胃蛋白酶试纸盒的检测结果,用Kappa分析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110例患者中胃蛋白酶反流检测阳性75例,阴性35例,阳性率68.18%;DxpH检测阳性率22.73%(25/110),两者间诊断一致率为41.82%;RSI、RFS量表诊断LPRD阳性率90%(99/110), 与胃蛋白酶反流检测一致率74.55%;且两者间一致性较高(k=0.324)。以Dx-pH监测为参考标准,胃蛋白酶检测的敏感度为72.00% (18/25)、特异度为32.94% (28/85);以RSI、RFS量表诊断为参考标准,敏感度73.73%,特异度为81.82%, 阳性预测值为97.33%。结论RSI、RSF评分与胃蛋白酶反流试纸条结果间的一致性相较于其他检查更高,胃蛋白酶反流试纸虽然不能成为诊断咽喉反流性疾病的金标准,但是作为一项新的无创诊断技术之一, 可以联合DxpH监测及RSI、RFS量表广泛应用于临床。

    • 鼻咽部结核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2020, 26(1):72-7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17

      摘要 (45) HTML (0) PDF 1.24 K (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鼻咽部结核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并经组织病理学和TBPCR证实的2例鼻咽部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均经3个月规范抗结核治疗后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结论鼻咽部结核临床比较少见的发病部位,容易被误诊为鼻咽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TBPCR可以明确诊断,诊断明确后应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

    • 原发性喉淀粉样变性4例及文献回顾

      2020, 26(1):76-7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18

      摘要 (57) HTML (0) PDF 1.16 K (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喉淀粉样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2017年4月—2019年1月收治的喉淀粉样变4例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病变组织均经手术切除,其中2例喉正中裂开肿物切除,2例支撑喉镜下二氧化碳激光手术切除,病理结果示淀粉样变,无喉气管功能损伤,无临床及实验证据表明有系统性淀粉样病变。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未见肿物复发。结论孤立性喉淀粉样变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需要同其他良恶性喉肿瘤相鉴别,治疗前需排除全身系统性淀粉样病变。治疗方案以手术为主,治疗策略应该偏保守,以保留器官功能为前提。

    • >临床报道
    • 突发性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0, 26(1):80-8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19

      摘要 (82) HTML (0) PDF 811.00 Byte (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突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92例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53例)和非糖尿病组(239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耳侧、病程、耳鸣及眩晕伴发率、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曲线类型)及听力预后。结果两组中性别、年龄、耳侧、病程和耳鸣及眩晕伴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尿病组中听力损失程度以重度及极重度为主(75.47%),听力曲线以全聋型为主(50.94%),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48.96%和30.54%),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糖尿病组的总体有效率、痊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43.40%、7.55%和11.32%,均低于非糖尿病组的76.15%、20.92%和25.94%,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突聋患者听力损失程度往往较重,听力曲线以全聋型为主,治疗预后较差。

    • 手术联合局部放疗治疗耳部瘢痕疙瘩的临床观察

      2020, 26(1):84-8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20

      摘要 (98) HTML (0) PDF 900.00 Byte (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采用“月牙形”切口手术联合局部放疗治疗耳部瘢痕疙瘩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60例耳部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月牙形”切口手术切除瘢痕内核,术后辅助局部放疗。结果60例患者中2例放疗后发生皮瓣血运障碍致使局部紫暗肿胀,经换药后好转,所有患者随访12~20个月,治愈42例(70.00%),显效16例(26.67%),总有效率96.67%;复发2例,复发率 3.33%。结论采用“月牙形”切口手术联合局部放疗治疗耳部瘢痕疙瘩效果理想,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 恩度联合放疗治疗老年晚期鼻咽癌患者疗效及其对VEGF与VEGFR-2及TSP-1的影响

      2020, 26(1):87-9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21

      摘要 (44) HTML (0) PDF 832.00 Byte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恩度)联合放疗治疗老年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晚期(Ⅲ、Ⅳ)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放、化疗,观察组40例采用放疗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中VEGF、VEGFR2和TSP1的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前后的各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完全缓解(CR)与部分缓解(PR)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Ⅲ~Ⅳ黏膜炎、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及VEGFR-2水平明显降低,TSP-1水平明显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VEGF及VEGFR-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SP-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前Ⅲ、Ⅳ期患者血清中VEGF、VEGFR2及TSP-1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治疗后Ⅳ期患者血清中VEGF及VEGFR2水平下降幅度、TSP-1水平增高幅度明显大于Ⅲ期患者;观察组患者血清中VEGF与VEGFR2呈正相关(r=0.642 ,P=0.002),VEGF、VEGFR2与TSP1呈负相关(r=-0. 389,P<0.001;r=-0. 652,P<0.001)。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放疗可获得与常规同步放化疗相同的近期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血清中VEGF、VEGFR-2及TSP-1的表达水平,尤其对Ⅳ期患者的疗效更为明显。

    • 下颌骨升支转移性甲状腺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0, 26(1):92-9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22

      摘要 (55) HTML (0) PDF 1.13 K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滤泡型甲状腺癌(FTC)下颌骨升支骨转移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下颌骨升支转移性甲状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对该疾病相关文献的复习,进而对该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结果本例患者术前行CT示甲状腺左叶肿块性质待定,考虑甲状腺癌;左侧下颌骨升支骨质破坏并软组织形成,考虑骨巨细胞瘤。行甲状腺次全切,并将下颌骨部分升支及肿块一并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下颌骨肿物为滤泡性甲状腺癌转移。术后1年患者复查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滤泡型甲状腺癌的细胞异型性小,术中快速病理诊断困难,发生下颌骨转移更为罕见。无论是影像学医生还是临床医生都要仔细阅读影像图片,并结合病史评估患者全身多发肿块的来源,作出相对正确的诊疗计划,避免误诊。

    • >病案报道
    • 来源鼻底的鼻腔肌上皮瘤1例

      2020, 26(1):95-9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23

      摘要 (59) HTML (0) PDF 1.12 K (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儿童重度OSAHS合并先心病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2020, 26(1):98-10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24

      摘要 (50) HTML (0) PDF 912.00 Byte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OSAHS患儿扁桃体和腺样体术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2020, 26(1):101-10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25

      摘要 (68) HTML (0) PDF 867.00 Byte (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病,儿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儿童OSAHS发生率为4%~5%,2~6岁是发病的高峰期。OSAHS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睡眠质量,还会引起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缺陷等一系列不良反应,OSAHS患儿的主要病因是扁桃体和/或腺样体肥大,因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扁桃体切除术和腺样体切除术。而扁桃体和腺样体是儿童淋巴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的防御和保护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手术治疗OSAHS是否影响儿童的免疫功能目前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扁桃体切除和腺样体切除后儿童的免疫力降低,而另一些学者认为OSAHS儿童的免疫力在手术后保持不变,甚至比手术前有所提高。本文就儿童OSAHS手术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作一综述。

    • 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研究进展

      2020, 26(1):105-10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26

      摘要 (88) HTML (0) PDF 810.00 Byte (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作为一种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避免了切除翼管神经主干,保留了支配泪腺分泌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及支配上腭部黏膜感觉的腭大神经,在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可减少眼干、上腭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目前有学者主张鼻内镜下切断鼻后神经取代翼管神经主干来治疗难治性变应性鼻炎(AR)和顽固性血管运动性鼻炎(VMR)。现就近年来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的相关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2020年第26卷第1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