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25(2):109-11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01
摘要:鼻面部外伤可以造成鼻面部骨结构破坏和软组织结构的畸形,出现形态和功能上的缺陷,功能性鼻整形外科要求在改善外形的同时,恢复鼻功能。本文从功能性鼻整形外科角度就骨性鼻锥、软骨性鼻锥和鼻阀结构畸形中的常见的需关注的问题,作简要地阐述。
2019, 25(2):114-11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02
摘要:目的探讨OsiriX软件在功能性鼻整形教学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医学图像OsiriX软件处理DICOM格式的CT图片,对鼻部外观、鼻骨、鼻阀、鼻中隔及鼻腔气道等结构进行三维重建,以模拟患者真实的外形和结构。结果利用OsiriX软件可以直观、真实地重建患者的鼻外观、鼻骨、鼻阀、鼻中隔和鼻腔气道等结构。结论OsiriX可以重建功能性鼻整形所需要了解的结构,在临床教学和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9, 25(2):118-12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03
摘要:目的探讨鼻前庭功能性重建术术式的选择和修复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2018年10月完成的鼻前庭病变行鼻前庭功能性重建术患者27例,其中行局部带蒂皮瓣修复19例、游离皮瓣修复7例、生物膜修复1例,术后随访2~24个月,评估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27例患者均Ⅰ期完成手术修复和功能重建,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明显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对疗效评估非常满意为74.1%(20/27),满意为25.9%(7/27)。结论鼻前庭病变应根据病变性质、部位、大小、深度等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修复和功能重建;局部带蒂皮瓣可作为鼻前庭组织缺损的首选修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2019, 25(2):121-12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04
摘要:目的“减张法”是保持鼻背软骨-鼻中隔软骨复合体完整性、通过解除张力而使其居中对称的方法。本文研究鼻内镜辅助下减张法功能性鼻整形手术的主观和客观疗效。方法对67 例行鼻内镜辅助下减张法功能性鼻整形手术的鼻畸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美学效果用电子测量尺测量和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鼻阻塞改善程度用鼻阻力计测量和鼻阻塞症状评分法评估。结果34 例I型鼻畸形患者鼻畸形角度电子测量值术后(2.24±1.68)度与术前(11.94±3.17)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3 例C型鼻畸形患者鼻畸形角度电子测量值术后(177.20±5.80)度与术前(158.34±9.96)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主观满意度很好53 例(79.1%),好13 例(19.4%),一般1 例(1.5%)。术后鼻阻塞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α=0.95,P<0.001)。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见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减张法功能性鼻整形手术有效、微创,适用于各种鼻畸形的治疗。
2019, 25(2):126-13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05
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自体移植物在鼻中隔骨折修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评价改善鼻外形及通气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28例合并鼻软骨锥畸形及鼻腔阻塞症状鼻中隔骨折患者,术前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率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用于评估。经鼻外入路,矫正偏曲的鼻中隔,并采集鼻中隔软骨和/或筛骨垂直板用于重建骨折变形的鼻中隔框架结构。结果28例鼻中隔骨折的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鼻部外观手术前后VAS评分均值分别为(7.64±1.81)分和(1.18±1.25)分,鼻腔通气功能NOSE评分均值分别为(11.07±4.42)分和(3.96±2.19)分,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中隔软骨和/或筛骨垂直板,作为鼻中隔自体移植物,应用于鼻中隔骨折修复,有效地增强了鼻中隔框架的稳定性,加强了鼻中隔的支撑力,改善了外鼻形态和鼻腔的通气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徐希康 , 王珮华 , 许晨婕 , 汪涛 , 孙艺渊 , 吴晴伟
2019, 25(2):131-13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06
摘要:目的分析3D打印鼻骨复位器在鼻骨骨折复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17例单侧鼻骨骨折或双侧鼻骨骨折对侧没有移位的鼻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鼻骨骨折复位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内分别行颌面部CT扫描,术中采用3D打印鼻骨复位器复位骨折,采用VAS评分对比手术前后患者对鼻外形的满意度和鼻腔通气情况比较。结果患者鼻外形满意度VAS评分从术前 (6.353±1.607)分降到术后(1.529±1.0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鼻腔通气情况VAS评分从术前(2.912±2.315)分降到术后(0.882 4±0.322 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鼻外形主观满意度及鼻塞主观感觉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3D打印鼻骨复位器行鼻骨骨折复位操作简单且复位准确率高,可达到精准复位的目的。用3D打印鼻骨骨折复位器行鼻骨骨折复位术是可行且有效的。
2019, 25(2):135-13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07
摘要:目的探讨鼻骨骨折、鼻畸形的治疗技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10 000例鼻骨骨折和鼻畸形患者在超声、鼻内镜引导下行闭合复位术、切开复位术及鼻腔填塞,总结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术后鼻部凹陷畸形消失,CT检查示骨折复位好,患者对鼻部畸形的纠正效果满意。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鼻骨骨折、鼻畸形患者临床治疗应根据畸形部位、移位程度、鼻腔局部情况、全身情况、心理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2019, 25(2):139-142.
摘要:目的对鼻内镜下自体软骨(鼻中隔软骨、耳软骨和肋软骨)鼻整形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外伤性歪鼻畸形的临床分析。方法收集2017~2018年20 例陈旧外伤性歪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麻下鼻小柱倒“V”型切口暴露松解并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及骨质,针对不同患者设计使用不同软骨(鼻中隔软骨、耳软骨和肋软骨)矫正鼻中隔骨性或软骨性支架,对鼻尖、鼻背及外鼻重新塑形。结果随访3~12个月,行鼻内镜下自体软骨鼻整形同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鼻外形及通气均有明显改善,手术效果更好,无鼻腔粘连、鼻中隔血肿及穿孔。结论鼻内镜下自体软骨鼻整形同期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外伤性歪鼻畸形同期解决了鼻部畸形和鼻通气功能,实现了美容和功能的统一,同时减少了手术治疗的次数和费用,可行性高。
2019, 25(2):143-14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09
摘要:目的总结临床应用面部局部皮瓣对鼻根部基底细胞癌根治术后局部缺损进行Ⅰ期修复的经验。方法对2007年9月~2014年9月22例鼻根部基底细胞癌根治切除后行局部皮瓣Ⅰ期修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利用数种局部皮瓣进行Ⅰ期修复和重建。结果22例患者皮瓣均Ⅰ期存活。随访6~12个月均无肿瘤复发。术后外观患者满意。结论在根治性切除外鼻部基底细胞癌的基础上,根据肿瘤切除后遗留的鼻根部缺损的部位、范围和大小,可以选择和设计不同而较为合适的皮瓣进行修复。局部皮瓣具有血供确切、存活率较高、取材灵活、手术操作较为简便等多项优点。可以为鼻部肿瘤切除后缺损提供较好的治疗方案。
2019, 25(2):149-15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10
摘要:目的探讨miR-485-5p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检测76例鼻咽癌和28例鼻咽部黏膜组织中miR-485-5p的表达,并结合临床信息,统计分析其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miR-485-5p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较鼻咽部黏膜组织显著下降(P<0.05);同时miR-485-5p低表达与鼻咽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01),而与鼻咽癌患者的年龄、性别、T分级和TNM分期无明显相关(P> 0.05)。结论本研究表明miR-485-5p为转移相关基因,可能在鼻咽癌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兰 , 费静,陶美慧,李雷激
2019, 25(2):152-15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11
摘要:目的分析内耳发育畸形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7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30例内耳发育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 8例,Mondini畸形(不完全分隔Ⅱ型)7例,同时伴有LVAS和Mondini畸形10例,内听道狭窄5例。随机选取同时期临床资料相匹配的30例耳蜗结构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听力、术中情况以及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情况。结果3例LVAS患者在术中耳蜗钻孔后出现外淋巴液不同程度的外涌,1例Mondini畸形患者术中出现脑脊液井喷现象。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有意义的听觉反应,术后的听觉言语能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患者,术后3,6,9,12个月的听觉言语能力均较各自术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内耳发育畸形患者不是人工耳蜗植入术的绝对禁忌证,其术后言语康复效果与内耳结构正常者无明显差异,但手术难度比内耳结构正常者要大,术前应根据不同的畸形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19, 25(2):157-16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1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鼻窦CT评分在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患者嗅觉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 例确诊为CR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性慢性鼻-鼻窦炎(eosinophi chronic rhinosinu sitis,ECRS)组患者28 例,非嗜酸性粒细胞性慢性鼻-鼻窦炎(non eosinophi chronic rhinosinu sitis,nECRS)组患者64 例。排除鼻部手术史和其他可能影响嗅觉功能的因素,进行病史采集、嗅觉功能检测和鼻窦CT评分,采用χ2和t检验比较两组间患者临床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鼻窦CT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鼻窦CT评分和嗅觉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鼻窦CT评分在嗅觉障碍中的预测评估价值。 结果ECRS组双侧炎症(26/28),筛窦上额窦总和差,(EM 差)值3.32±2.25;nECRS组双侧炎症(48/64),EM差值1.81±2.3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T评分方面,CRS患者的EM 差值与嗅觉功能相关性更强(r=0.634),具有更高的预测评估价值,其曲线下面积为0.827。当EM差截断值取2.5时,诊断嗅觉障碍的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79.2%。结论与其他鼻窦CT评分相比,筛窦上颌窦总和差值对于CRS患者嗅觉障碍有更好的预测诊断价值。
2019, 25(2):162-16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13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复杂香味进行嗅觉训练对外伤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嗅觉障碍的疗效。方法2016年12月~2018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收治的外伤及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36例,其中男12例,女24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47.61±16.68)岁,病程3~60个月,平均病程(13.58±13.51)个月。分别按病因分为上呼吸道感染组(19例)和外伤组(17例),按嗅觉下降程度分为嗅觉下降组(18例)和嗅觉丧失组(18例)。均采用患者自行购买的4种味道明显不同的香水进行嗅觉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嗅觉综合VAS评分,并分别对香味、臭味进行嗅觉评分。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方案,总有效率为55.56%(20/36)。嗅觉下降组有效率77.78%(14/18),嗅觉丧失组有效率33.33%(6/18),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组有效率73.68%(14/19),外伤后嗅觉障碍组有效率35.29%(6/17),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患者中50.00%(10/20)对香味感知的恢复明显优于臭味,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嗅觉训练方案具有简便易行、灵活度高、患者负担轻、患者依从度高的特点,对嗅觉障碍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其中对有残余嗅觉的患者疗效更显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嗅觉障碍比外伤后的嗅觉障碍更易于恢复。另外,嗅觉训练通常采用香味嗅剂,因而有重要警示作用的臭味嗅觉恢复明显落后于香味,应该受到重视。
2019, 25(2):166-17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14
摘要:目的观察兔鼻腔手术后黏膜转归过程中经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HBOT)后的恢复情况,探讨HBOT对鼻黏膜术后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21只日本大耳白兔取5只为正常空白对照,余16只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非高压氧组,每组8只,创建双侧鼻腔手术模型。高压氧组于术后第5天开始高压氧治疗,非高压氧组置于常现环境,术后第6周取全部动物双侧下鼻甲手术区黏膜观察大体形态及病理学改变。空白对照组取相同部位黏膜观察。结果大体形态:高压氧组1侧出现瘢痕增生,无粘连,2侧鼻腔内见脓性分泌物;非高压氧组7侧瘢痕粘连形成,8侧鼻腔积脓;高压氧组较非高压氧组恢复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改变示两组均见炎细胞浸润、基底膜充血水肿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高压氧组表现为轻度,非高压氧组表现为中重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可降低兔鼻腔手术后黏膜炎症反应,减轻基底膜充血水肿,抑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促进鼻黏膜恢复。
梁青壮,韦伟,陈汶,黄辉,邹霜梅,林青春,乔友林,徐震纲,吴跃煌
2019, 25(2):172-17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15
摘要:目的检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rising from 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CC/IP)中的感染分布,分析两者的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12年1月符合入组条件的SCC/IP患者共55例,利用“三明治”方法检测其标本HPV的感染状态,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研究患者总生存率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测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计数资料之间采用卡方检验。结果HPV感染11例,感染比例为20%(11/55),其中HPV16型5例,HPV6型3例,HPV39型、HPV18/39型和HPV33/52/54型各1例。5年总生存率为35.6%,HPV阳性组为18.7%,HPV阴性组为38.9%;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42.7%,HPV阳性组为18.7%,HPV阴性组为49.2%。HPV阳性组总体生存率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与HPV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5,P=0.773), Cox模型分析示HPV状态对总体生存率及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亦无影响(P=0.553, P=0.976)。结论SCC/IP中HPV感染率为20%,HPV感染状态对SCC/IP的预后没有影响。
2019, 25(2):177-18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16
摘要:目的分析复发性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时间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7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41例喉鳞状细胞癌术后复发患者,对相关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用Kaplanmeier法对预后进行分析。结果41例患者在术后1~120个月内复发。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与复发时间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P=0.003)是复发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初次手术方式是复发性喉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病理分级分化程度低以及临床分期晚的患者更加容易早期复发,应加强随访以助于早期发现,且对≤24个月复发的患者采取更加激进的治疗措施;在激光手术早期开展时T2期患者应慎重选择内镜下手术方式,减少患者术后复发,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019, 25(2):183-18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17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患者16 例,其中颈外径路12 例,经口径路2 例,联合径路2 例,分析并总结将内镜应用于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方法及优势。结果16 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其中恶性肿瘤4 例,良性肿瘤12 例。所有患者均无永久性并发症。所有原发性咽旁隙良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2~34个月均无复发。 结论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可以完整切除咽旁隙肿瘤而无需截断下颌骨,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研究及推广应用。
2019, 25(2):188-19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18
摘要:目的探讨颈部Castleman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并总结其临床症状、分型、诊疗经验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5例颈部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颈部Castleman病均以颈部单发或多发无痛性肿物起病,临床症状较轻,临床分型分别为局灶型(unicentric CD, UCD)和透明血管型(hyaline vascular type, HV),治疗上均手术切除肿物,随访9~87个月,1例复发。结论头颈部Castleman病需通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确诊。临床分型以局灶型(UCD)为主,以手术方式切除肿物可有效治疗,若出现复发可辅以药物治疗。预后方面UCD型患者治愈率高。
2019, 25(2):193-19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19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探讨抗凝血杀鼠药中毒致鼻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减少临床对该类患者的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8年4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收治的20例抗凝血杀鼠药中毒致鼻出血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所有患者均给予维生素 K1治疗,部分患者并结合鼻腔填塞、等离子等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正常化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活酶时间(TT)等指标,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20例患者经维生素 K1 等方法治疗后鼻出血停止,凝血指标恢复正常,治疗后凝血指标分别为PT(14.06±2.55)s、APTT(27.48±4.77)s、INR 1.19±0.24,与治疗前患者的凝血指标PT(61.57±41.95)s、APTT(87.44±37.92)s、INR 6.11±4.41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出院后所有患者继续口服维生素K1 2~3个月,均随访半年,其中18例未再次出血,2例患者在出院后自行停止服用维生素K1,1个月内再次出血入院治疗,经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抗凝血杀鼠药中毒所致鼻出血主要表现为鼻腔黏膜弥漫性渗血,单纯前鼻孔填塞或等离子治疗不易止血,对于复杂的难治性鼻出血患者我们应该提高警惕,防止误诊漏诊;维生素K1对该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但需长疗程治疗。
2019, 25(2):197-19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20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彭氏电刀电凝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7年12月因难治性鼻出血住院并行鼻内镜检查明确鼻出血的患者120例,均采用鼻内镜监视下彭氏电刀电凝止血,结合明胶海绵局部微填塞,术后随诊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一次性治愈80例,二次治愈16例,6例因鼻中隔重度偏曲,经行鼻中隔成形术后治愈,所有患者均无心脑血管意外、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检查能准确查找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鼻内镜辅助下彭氏电刀电凝治疗鼻出血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其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尤其适用于有全身疾病的老年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2019, 25(2):200-20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21
摘要:目的探讨粉尘螨抗原滴剂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OSAHS)合并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经鼻正压通气(nose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门诊筛选66例同时患有对粉尘螨过敏的持续性AR和中重度OSAHS的且应用nCPAP治疗的成人患者(年龄>18岁),均给予粉尘螨抗原抗过敏正规治疗1年,比较患者治疗前后nCPAP的95%有效使用压力值、每晚nCPAP治疗的时间、在不应用呼吸机时的每小时鼾声指数及嗜睡程度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pp iness scale,ESS)评分。结果合并粉尘螨抗原阳性AR的中重度OSAHS患者经正规抗过敏治疗后,患者使用nCPAP的95%有效压力值,由(12.76±3.68)cmH2O降至治疗后的(8.83±2.62)cmH2O(P<0.05),每晚使用时间由(4.58±1.69)h增加至(6.83±2.36)h(P<0.05),不用呼吸机状态下每小时鼾声指数由治疗前的(386.67±50.68)次/h降至(268.82±32.58)次/h(P<0.05),嗜睡程度ESS评分由(22.36±1.28)分降至(15.68±1.02)分(P<0.05)。结论粉尘螨抗原滴剂能够降低合并AR的中重度OSAHS患者使用nCPAP的有效压力值,增加其使用时间,改善其鼾声指数,减轻白天嗜睡程度,能够提高患者对nCPAP治疗的依从性。
2019, 25(2):204-20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22
摘要:
2019, 25(2):206-20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23
摘要:
2019, 25(2):209-21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24
摘要:目的探索单鼻孔入路解剖训练流程的设计原则与应用,旨在利用最少的尸头标本,完成尽可能多的临床手术解剖训练。指导初学者进行高效的训练,缩短学习曲线。方法流程的设计原则为:①前次手术暴露但不损伤后续手术的结构;②用一侧标本完成尽可能多的临床手术训练;③根据临床常用径路,设计分步操作;④临床上需要双鼻孔入路完成的手术暂不纳入本流程,故一侧全部完成后,对侧鼻腔结构无损伤。采用5例新鲜硅胶灌注尸头的双侧验证并完成流程,采用Storz公司0°,4 mm鼻内镜及HD IMAGE 1高清摄录系统全程录像。结果按上述原则设计单鼻孔入路解剖流程,可经同一侧鼻孔按顺序完成19项解剖操作。操作靶区集中在泪囊、鼻窦、翼腭窝及颞下窝。依次为:①钩突的精细切除术;②泪囊造口术;③Draf I型及Draf IIa型手术;④前组筛窦开放术;⑤后组筛窦开放术;⑥蝶窦开放术;⑦蝶腭动脉凝扎术;⑧制作HB瓣;⑨下鼻道开窗;⑩Draf IIb型手术;制作游离中鼻甲黏膜瓣;翼腭窝及经中鼻道部分颞下窝前壁开放术;泪前隐窝入路;经泪前隐窝部分颞下窝前壁开放术;内镜下改良Denker入路;经Denker入路颞下窝前壁开放术;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翼腭窝手术;颞下窝手术。本流程可在10侧标本中重复,所用时间亦随操作次数增加而缩短。结论本流程设计思路清晰,特点鲜明,可重复性高,可作为鼻颅底解剖学习的参考,值得推广和使用。
2019, 25(2):214-21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25
摘要:鼻内镜额窦手术是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难点,手术风险和失败率较高,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充分理解额窦引流系统,该系统包括:额漏斗、额窦口、额隐窝。额窦引流系统结构复杂,特别是额隐窝解剖变化大,解剖复杂。在对额窦引流系统和额隐窝的不断认识中,先后提出了5种分类方法:Bent and Kuhn分类、改良Bent and Kuhn分类、鼻丘-筛泡分类、欧洲鼻腔鼻窦解剖分类及国际额窦解剖分类。根据手术技巧和手术范围的不同,先后提出了Stammberger剥蛋壳技术、Friedman术式“钩突径路”额窦开放术、改良Lothrop 手术等鼻内镜额窦开放技术。根据额窦开放和手术切除的范围,有Draf分型和国际额窦鼻内镜术分类两种手术分级方法。随着对额窦引流系统解剖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手术器械的改进及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目前的鼻内镜额窦手术不再局限于某些技巧或方法,更常见的是根据额隐窝气化和解剖情况,充分切除额隐窝开放额窦。本文对额窦引流系统分类、鼻内镜下额窦手术技术及手术分级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了鼻内镜额窦手术的相关问题,以求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2019, 25(2):219-22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26
摘要:鼻阀又称鼻瓣区(nasal valve),是鼻腔内最狭窄的区域,维持鼻阀功能的正常在鼻整形术及修正鼻腔功能手术中非常重要。鼻阀功能不良诊断缺乏金标准,主要依赖Cottle试验、影像学辅助检查,并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其治疗方式多样。本文旨在回顾鼻阀的相关定义、解剖、生理及鼻阀功能不良的病因、诊断和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提高对鼻阀功能不良的认识。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