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24(6):497-50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01
摘要:眼震是眩晕疾病的常见体征,识别眼震性质可提供眩晕疾病的重要诊断线索。眼震大致可分类为生理性眼震和病理性眼震。根据常见疾病来源和发生机制,病理性眼震可大致分为3类:耳源性眼震、眼源性眼震及中枢源性眼震。本文重点讨论这3类病理性眼震及其性质特征对识别眩晕疾病来源的意义。
2018, 24(6):505-50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02
摘要:前庭康复是前庭功能损伤后缓解症状与功能恢复的基础。国际上,前庭康复系统化的工作标志是前庭康复专著的出版。中国前庭康复工作起步较晚,推进比较缓慢。目前,国内前庭康复工作的开展基本是以“眩晕中心”为依托,医生在患者就诊时给予康复指导,并进行随访,还缺乏康复科专业的大夫进行眩晕的前庭康复治疗。随着耳科学的发展,眩晕在中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通过了解前庭康复的理论、现状及其教育,指导相关医生掌握康复培训基础与临床的专业技能,以特殊的评价技术和治疗技术积极推进前庭康复,使国内前庭康复工作能够健康发展。
2018, 24(6):509-51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03
摘要:目的探讨颞下窝径路TypeB技术在颞骨岩部巨大迷路型胆脂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5例巨大迷路型颞骨岩部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中曾行开放式乳突根治1例,岩骨次全切除(保留听囊)1例,开放式乳突根治后再行岩骨次全切除(保留听囊)1例,入院后5例患者均接受颞下窝径路TypeB手术切除。结果5例患者均手术完整切除,显微镜下术腔无死角,检查无胆脂瘤残留。所有患者颈内动脉均有不同程度胆脂瘤包绕,均沿胆脂瘤基质与颈内动脉壁的间隙分离干净。术后均行MR+DWI随诊1~2.5年,未见复发。5例患者术后术侧均全聋。1例面神经完整者术后HB II级;2例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患者,其中1例术后1年HB III级,另1例术后随访1年HB IV级;2例头痛患者术后症状均消失。5例患者术后1个月均可正常饮食。结论颞下窝径路TypeB技术可以安全、彻底切除复杂的巨大迷路型岩部胆脂瘤,未引起严重并发症。但早期反复手术失败影响对相关功能的保留和重建。
张玉忠 , 魏馨雨 , 陈耔辰 , 孙曼,张超 , 成颖 , 高滢 , 陈飞云 , 胡娟 , 许珉 , 张青
2018, 24(6):513-51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04
摘要:目的探讨B81骨振子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VEMPs)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对25例正常志愿者的双耳行插入式气导声刺激(airconducted sound, ACS),单侧乳突B81骨导振动刺激(boneconducted vibration, BCV)的VEMPs检查,并对ACS,BCVVEMPs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S,BCV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oVEMP)的引出率分别为92%(46/50),98%(49/50)。BCVoVEMP与ACSoVEMP比较,两者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两者N1波潜伏期(P=0.00)、P1波潜伏期(P=0.00)、N1P1波间期(P=0.01)及振幅(P=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VoVEMP的N1、P1波潜伏期,N1P1波间期均较短,而振幅较大。ACS,BCV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 cVEMP)的引出率均为100%(50/50)。BCVcVEMP与ACScVEMP比较,N1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P1波潜伏期(P=0.02),P1N1波间期(P=0.00)、振幅(P=0.04)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CVcVEMP的P1波潜伏期较短,P1N1波间期较长,振幅较大。BCVoVEMP、ACSoVEMP、BCVcVEMP和ACScVEMP的两耳间振幅不对称率(%)分别为:28.08±21.10、27.95±18.13、23.60±17.86、32.24±18.92。结论B81骨振子可以用于VEMPs的检测,骨导振动刺激在评价传导性听力损失患者的前庭耳石器功能时优于气导声刺激,可作为气导声刺激诱发VEMPs的补充检查。
2018, 24(6):518-52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05
摘要:目的探究病程是否会影响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7年12月确诊的428例原发性PCBPPV,其中男155例,女273例;年龄16~89岁,中位年龄53岁;病程0.5 d至7年,中位病程7 d。按照1周、1个月、半年为时间节点,将患者分为短期组、中期组、中长期组及长期组。并经Epley或李氏复位法治疗的患者,记录患者治疗3 d及治疗1周的疗效,并统计复位治疗的有效率。结果通过手法复位,4组患者治疗后3 d有效率分别为:94.55%(208/220)、90.80%(132/147)、86.27%(44/51)、90.00%(9/10);治疗1周后有效率分别为:97.73%(215/220)、97.28%(143/147)、96.08%(49/51)、100%(10/10);两个时间点的治疗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PV的病程或自愈性并不会引起手法复位的短期疗效,BPPV的自愈性可能与患者的年龄相关。
2018, 24(6):522-52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06
摘要:目的探讨经乳突-上鼓室入路面神经减压术治疗贝尔氏面瘫的手术指征、时机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北京天坛医院耳鼻咽喉科经乳突-上鼓室入路行面神经减压术治疗的贝尔氏面瘫37例临床资料。以病程为分组标准,其中病程2个月内患者21例;病程2~3个月患者9例;病程3个月以上患者7例。对病程与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进行Spearman相关性检验,对不同病程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进行χ2检验。分析手术时机对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病程在2个月以内的患者,术后7例(33.3%)恢复至HB I或II级,10例(47.6%)恢复至HB III级,4例(19.1%)为HB IV级以上;病程2~3个月的患者,术后1例(11.1%)恢复至HB I或II级,3例(33.3%)恢复至HB III级,5例(55.6%)为HB IV级以上;病程3个月以上的患者,术后1例(14.3%)恢复至HB III级,6例(85.7%)为HB IV级以上。对患者病程与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行Spearman相关性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患者手术有效率为70.0%,明显高于病程超过3个月的患者(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面神经功能变性超过90%的贝尔氏面瘫患者,若保守治疗无明显改善,应在3个月内尽快选择手术治疗。面神经减压术能够有效改善这类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恢复状况。
2018, 24(6):527-53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07
摘要:目的探讨摇头试验对水平半规管壶腹嵴帽结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cupulolithiasis,HSCCup)手法复位恢复周期的评估价值。方法对59例HSCCup患者分别进行摇头试验,根据有无摇头眼震分为A组30例(无眼震)、B组29例(有眼震),两组以同样复位手法进行治疗。按照疗效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恢复周期,并分析影响患者恢复周期的因素。结果A组中28例在1 d内恢复,余下2例在1周内恢复,平均恢复周期为1.2 d;B组中16例在1 d内恢复,13例在2~4周内恢复,平均恢复周期为19 d。A组平均恢复周期明显短于B组,且摇头眼震的方向、摇头眼震幅度、摇头眼震持续时间、患者既往相关眩晕病史等因素均对恢复周期产生影响(P<0.05),但性别、年龄不影响恢复周期。结论摇头试验可预测HSCCup患者手法复位后的恢复周期,为后续治疗提供帮助。
2018, 24(6):531-53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08
摘要:目的探讨耳内镜下分离前下皮瓣修补鼓膜前下象限边缘性穿孔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对资料完整的13例鼓膜前下象限边缘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纯音听阈和耳内镜结果,计算气骨导差及气骨导差改善值。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耳内镜下所有患者鼓膜完整。平均气导为(16.0±15.64)dB,骨导为(12.16±11.92)dB,气骨导差为(3.83±3.73)dB,术后3个月的气骨导差明显小于术前(P<0.05)。结论耳内镜下分离前下皮瓣修补鼓膜前下象限穿孔,具有简单,微创,愈合率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2018, 24(6):535-53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09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耳鸣与听力下降的关系,总结耳鸣与不同类型听力下降的关联性,以及不同类型听力下降所伴有耳鸣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因“耳鸣”或者因“听力下降伴有耳鸣”就诊的急性耳鸣患者188例,其中男102例,女86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4岁。双侧耳鸣者65例,单侧耳鸣者123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电测听及耳鸣检查,根据听力曲线类型对耳鸣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听力正常者12例,低频听力下降者36例,高频听力下降者84例,平坦听力下降者42例,全聋型14例。入院后所有患者予以行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激素冲击等治疗,并于入院当日、第3天、第5天及第10天行听力检查及耳鸣检查,比较各组患者耳鸣治疗的疗效。结果不同听力下降类型的耳鸣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正常者耳鸣治疗有效率为91.67%(11/12),低频听力下降组耳鸣治疗有效率为83.33%(30/36),高频听力下降组耳鸣治疗有效率为54.76%(46/84),平坦型听力下降组耳鸣治疗有效率为69.05%(29/42),全聋型听力下降组耳鸣治疗有效率为28.57%(4/14),对各组的耳鸣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听力下降者耳鸣发生率最高,听力正常者耳鸣发生率最低。听力正常及低频听力下降者耳鸣治疗有效率最高,高频听力及全聋者耳鸣治疗效果较差。
2018, 24(6):539-54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10
摘要:目的探讨异位颅咽管瘤(ectopic craniopharygioma)的临床诊断、手术疗效及预后,以期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将收治的采用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病理确诊的3例异位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总结。结果3例患者发病部位分别位于蝶窦、颞下窝1例,随访22个月,分别采用2次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并行放疗后肿瘤组织恶变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后鼻孔、软腭1例,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颞下窝1例,术后随访3年,未见复发。结论异位颅咽管瘤非常罕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切除目前仍然作为首选治疗方式,是否应行放射治疗有待商榷。
2018, 24(6):544-54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11
摘要:目的探讨木村病的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对2006~2017年确诊治疗的9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复发;另3例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例患者复发。结论木村病是一类罕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糖皮质激素、低剂量放射治疗以及抗IgE抗体治疗。
2018, 24(6):547-55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12
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碳混悬注射液对提高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精准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手术治疗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9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采用精细被膜解剖法,实验组术中在甲状腺真被膜下注射纳米碳悬浊液。比较两组甲状旁腺术中显露情况,甲状旁腺误切情况、手术后24 h血清钙离子和甲状旁腺激素E(parathyroid hormone, PTH)情况及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结果实验组甲状旁腺显露111枚,对照组93枚(P<0.05);实验组2例甲状旁腺误切,误切率4%(2/50),对照组9例甲状旁腺误切,误切率18.75%(9/48)(P<0.05);实验组暂时性PTH减低4%(2/50),对照组暂时性PTH减低22.9%(11/48)(P<0.05);实验组暂时性低钙血症6%(3/50),对照组27.1%(13/48)(P<0.05);实验组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6%(3/50),对照组20.83%(10/48)(P<0.05)。结论纳米碳混悬注射液能够提高手术中甲状旁腺的辨识度,减少甲状旁腺的误切,保护甲状旁腺的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喉返神经的辨识度。
2018, 24(6):552-55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13
摘要:目的探讨鼻部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部多形性腺瘤患者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23~60岁,中位年龄47.5岁;全部患者均行鼻窦CT平扫,其中1例平扫后行增强扫描。结果4例鼻部多形性腺病患者中,1例位于鼻根部,3例位于鼻中隔前部,肿瘤大小为1~3 cm,病变形状1例呈椭圆形,3例呈类圆形,边界均清楚。CT平扫时病灶密度与邻近肌肉组织密度相等,密度不均匀,其中3例病变内部可见裂隙样低密度区,1例病变周围骨质呈轻微压迫性骨质吸收,其病灶内部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结论鼻部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2018, 24(6):557-56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14
摘要:目的分析槲皮素(QUE)对大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血清T细胞辅助因子Th1/Th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异氰酸甲苯酯(TDI)制作大鼠实验性AR模型并进行评分,45只大鼠按照数字随机法平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大鼠,模型组和实验组大鼠进行变应性鼻炎造模。实验组利用QUE 80 mg/kg腹腔注射治疗2周,而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周后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以及IL4、IL5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基因Tim1、Tim3表达。结果2周后实验组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P<0.05);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IL2、IFN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4,IL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实验组IL2、IFN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IL4,IL5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qPCR检测显示实验组大鼠鼻黏膜组织Tim1、Tim3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鼻黏膜组织Tim1、Tim3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鼠鼻黏膜组织Tim1、Tim3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QUE能不同程度减轻大鼠变应性鼻炎鼻部症状,改善鼻黏膜炎症程度;通过调节Th1和Th2细胞因子表达,从而调节大鼠变应性鼻炎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对变应性鼻炎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江蓉,邱艳芳,王晖,陈晓燕,徐晨阳,刘桂云,周娇,刘丰鑫,刘志刚
2018, 24(6):561-56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15
摘要:目的探讨PDL1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收集的162例鼻咽癌组织进行PDL1蛋白的表达检测,并结合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信息,探讨其临床价值。结果PDL1蛋白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PS评分、临床分期、吸烟情况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PDL1阳性组与阴性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3%与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PDL1蛋白阳性鼻咽癌患者预后较好,有望成为鼻咽癌患者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2018, 24(6):565-57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16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狭窄不同部位、长度、程度及不同狭窄平面最佳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我科收治的42例喉气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患者中,23例给予支撑喉镜下CO2激光瘢痕切除术,10例给予喉裂开瘢痕切除+T管植入术,2例给予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瓣喉气管腔重建+T管植入术,7例给予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所有患者随访1~6年,观察记录患者的手术次数、拔管时间、术后吞咽进食、活动耐量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42例患者共67次手术,其中激光手术35次,喉裂开瘢痕切除+T管植入术18次,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瓣喉气管腔重建+T管植入术7次,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7次。1次性手术治愈24例,2次手术3例,3次手术5例,4次手术1例,5次手术1例,6例长期带管,2例死亡。手术效果理想患者24例,基本理想患者10例,无效8例,手术成功率为80.95%。18例术中置管,12例最终拔管,拔管率为66.7%。术后38例患者伴不同程度的声嘶,所有患者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3例患者出现活动耐量下降。结论术前要对患者病情充分评估,根据狭窄程度、部位、长度,狭窄平面大小,患者身体状况以及是否为瘢痕体质等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减少手术次数,同时,术后还可以给予适当的辅助性药物治疗,降低复发率。
2018, 24(6):571-57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17
摘要:目的探讨耳内镜下经外耳道入路治疗上鼓室胆脂瘤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耳内镜手术的35例(35耳)中耳上鼓室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2.8岁;病程2~20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均在全麻耳内镜下手术,根据胆脂瘤大小决定手术范围。12例行上鼓室重建,10耳听骨链破坏或缺失者,行部分人工听骨重建(parti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PORP)。结果35耳上鼓室胆脂瘤病灶均彻底清除,未出现面瘫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患者鼓膜愈合良好,移植物形态良好。耳内镜检查或者颞骨薄层CT检查未见胆脂瘤复发,术后听力提高22例(62.8%),听力无变化10例(28.6%),听力下降3例(8.6%),平均气导听阈与气骨导差均有改善,术后0.5、1、2、4 kHz平均气导听阈为(29.234±8.38)dB,与术前的(43.64±8.38)dB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5、1、2、4 kHz平均气骨导差值为(15.27±6.74)dB,与术前的(28.27±5.94)dB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内镜下经外耳道上鼓室胆脂瘤切除术是有效的手术方法,复发率低,听力改善明显,与传统显微镜手术相比有优越性。
2018, 24(6):575-57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18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颞骨骨折导致双侧面瘫的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回顾北京电力医院收治的4例外伤致双侧颞骨骨折伴双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外伤导致颞骨骨折伴面瘫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比术前与术后面神经功能及听力的恢复情况,分析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并进行疗效评估。4例患者中车祸伤3例、头部挤压伤1例,均为双侧颞骨骨折同时伴有颅内外损伤,伤后全部有意识丧失史,所有患者清醒后即发现面瘫。术前面神经功能Sunnybrook评分为(9.0±2.00)分。颞骨高分辨率CT显示8侧颞骨骨折均为纵行骨折,膝状神经节局部结构紊乱6侧,砧骨长脚骨折2侧。结果8侧面瘫中1侧在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余7侧在保守治疗5~12周无明显恢复, 行面神经减压术,其中3侧同时行人工听骨听力重建术。术后随访1年, 面神经功能评分为(78.1±3.55)分,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听力较术前提高11.87 dBHL,与术前听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车祸伤是造成双侧颞骨骨折伴双侧面瘫的主要原因。颞骨骨折导致双侧面瘫具有合并颅内外损伤较多、面神经骨管损伤较重等特点。面神经减压术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具有积极治疗意义,手术越早疗效越好。颞骨骨折导致的传导性聋可同时行听骨链重建治疗。
2018, 24(6):579-58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19
摘要:目的观察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用头皮针与传统体针配合治疗,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 d,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观察疗效;对照组采用氯雷他定片治疗,10 mg/次,1次/d,连续服药25 d后复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2.2%和86.7%,对照组分别为37.8%和64.5%,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效率优于氯雷他定片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8, 24(6):583-58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20
摘要:
2018, 24(6):585-58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21
摘要:
陈飞云,陈耔辰,魏馨雨,张玉忠,成颖,胡娟,韩鹏,高滢,任晓勇,许珉,张青
2018, 24(6):588-59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22
摘要:头脉冲抑制试验(suppression head impulse paradigm,SHIMP)是在头脉冲试验(head impulse paradigm, HIMP)或者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检查技术。SHIMP和HIMP都是通过计算前庭眼动反射增益(vestibuloocular reflex gain,VOR gain)及校正性扫视(corrective saccades)来评估半规管功能的检查方法。VOR增益在两种检查中测定方法相似,扫视却相互补充:在HIMP中,代偿性扫视显示了前庭功能的损失,而在SHIMP中,反代偿性扫视显示了前庭功能的保留。本文就SHIMP的检测方法、原理及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2018, 24(6):592-59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23
摘要:位于耳蜗基底膜上的Corti器是接受声振动刺激的初级感受器,作为Corti器中的感觉细胞,毛细胞的损害将引起不同程度及频率范围的听力损失。对耳蜗毛细胞在基底膜不同部位的丢失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是内耳组织病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将全耳蜗毛细胞损害的定量定位分析结果与听功能相结合将有益于对疾病机制的探索和对治疗方法的评价。目前对全耳蜗毛细胞定位定量分析常采用耳蜗图来表示,但在听力学研究中耳蜗图的绘制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尚缺乏统一的绘制标准及原则,使得各个实验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为更精准地对全耳蜗毛细胞的损伤情况进行定位定量分析,需要统一耳蜗图的绘制方法及原则。本文就目前文献报导中常用的耳蜗图绘制方法及绘制原则进行了综述。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