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4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病情评估问题

      2018, 24(5):397-40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01

      摘要 (39) HTML (0) PDF 864.00 Byte (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引起心脑血管等多系统并发症,准确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有助于判断其预后。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是目前诊断OSAHS的“金标准”,但是其主要参数呼吸紊乱指数及最低血氧饱和度并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常常与患者的主观感觉严重程度分离,而一些嗜睡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与患者的主观因素有关,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较差,因此有必要制定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评估方法。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专栏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和颈动脉粥样

      2018, 24(5):401-40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02

      摘要 (37) HTML (0) PDF 794.00 Byte (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患者血清中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 LBP)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117例疑似OSA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导睡眠监测和B超评估CIMT。结果在无OSAHS患者、轻-中度OSAHS患者、重度OSAHS患者中,平均LBP浓度和CIMT均呈增加趋势,LBP浓度分别为(32.1±10.4)、(32.3±10.8)、(38.1±10.5)μg/ml,重度OSAHS与轻-中度OSAHS患者相比,血清LBP显著增高(P<0.05);平均CIMT分别为(0.52±0.08)、(0.58±0.07)、(0.62±0.13)mm,重度OSAHS与轻-中度OSAHS患者相比,平均CIMT显著增高(P<0.05)。氧减饱和度指数(oxygen desaturation index, ODI)是一个独立于年龄、腰臀比、吸烟、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葡萄糖(P=0.002,R2=0.154)等因素预测血清LBP水平的指标。此外,血清LBP可预测CIMT,而且独立于已知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肥胖(P<0.001,R2=0.323)。结论研究结果表明,OSAHS患者LBP和CIMT之间存在相关性,且呈线性相关。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氧饱和度相关指标分析

      2018, 24(5):405-40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03

      摘要 (97) HTML (0) PDF 772.00 Byte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相关指标,寻求能够更好地评估OSAHS患者严重程度及相关并发症的指标。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确诊为OSAHS的患者110例,回顾性分析其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ography ,PSG)结果。依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and hypopnea index,AHI)值将OSAHS患者分为轻度(AHI为5~15次/h)、中度(AHI为>15~30次/h)、重度(AHI>30次/h)3组,对比3组间血氧饱和度相关指标。将OSAHS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两组,对比其血氧饱和度指标。结果结果显示轻、中、重3组患者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2)、平均血氧饱和度(average oxygen saturation,ASaO2)、氧减饱和度指数(oxygen desaturation index,ODI)经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且与AHI密切相关,其中ODI与AHI相关性最强,呈高度相关(r=0.879),LSaO2与AHI呈强相关(r=0.613),ASaO2与AHI中等相关(r=0.525)。未合并高血压组与合并高血压组间患者LSaO2经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266),ASaO2和ODI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35和0.009。结论ODI以及ASaO2是PSG监测中良好的筛查指标,可作为LSaO2的补充,应用于OSAHS的筛查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同时ODI以及ASaO2能够更好地反应出氧减饱和度事件的持续时间和频率,后者与OSAHS患者并发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有关。

    • 便携式睡眠监测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初探

      2018, 24(5):409-41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04

      摘要 (57) HTML (0) PDF 770.00 Byte (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便携式睡眠监测仪(PM)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门诊收治的58例以睡眠打鼾为主诉的儿童患者58例,3~5岁组28例,6~14岁组30例。同时进行PM和多导睡眠监测仪(PSG)监测,比较分析两种睡眠监测方法临床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3~5岁组PSG监测有15例患儿诊断为单纯性鼾症,其中1例被PM诊断为OSAHS。1例重度OSAHS被PM诊断为中度OSAHS;6~14岁组PM监测15例患儿诊断为单纯性鼾症,与PSG监测诊断结果一致。1例中度OSAHS 患儿被PM诊断为轻度OSAHS,余患儿两种监测方式诊断结果一致。以PSG监测结果为标准,3~5岁组OSAHS儿童监测诊断中,PM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3.75%,准确度96.55%;6~14岁组中PM和PSG监测数据一致。结论PM与PSG各项指标相关性良好,且操作简便,在儿童OSAHS中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快速眼动睡眠的特点分析

      2018, 24(5):413-41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05

      摘要 (42) HTML (0) PDF 797.00 Byte (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患者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的特点,探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与男性REM睡眠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235例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多导睡眠监测的男性个体,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正常对照、轻度、中度及重度4组,比较组间REM时长及所占比例。结果男性正常对照组REM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长比例为(12.36±6.05)%,轻度OSAHS组为(11.97±6.53)%,中度OSAHS组为(11.26±5.58)%,重度OSAHS组为(8.73±5.32)%。随着AHI每增加10次/h,REM所占比例逐渐减少0.75%,且重度OSAHS患者REM期睡眠剥夺较轻中度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男性OSAHS患者随着AHI增加,REM睡眠减少,睡眠结构紊乱加重,且在重度OSAHS患者中更为显著。

    • >专家论坛
    • 小REM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2018, 24(5):417-41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06

      摘要 (51) HTML (0) PDF 759.00 Byte (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REM(little REM sleep,REM<20%)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的717例OSAHS患者,按REM (rapid eyes movement)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将其分为A组522例(REM<20%组)和B组195例(REM≥20%组),分别对各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 AHI)、呼吸暂停指数(apnea index, AI)、低通气指数(hypopnea index, HI)、最低血氧饱和度(the 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2)、氧减指数 (desaturation index, DI)、微觉醒指数(microarousal index, MAI)进行比较。对引起小REM期的各参数进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年龄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参数BMI、AI、HI、AHI、LSaO2、DI、MAI等A组均明显高于B组,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LSaO2(P=0.026,OR=1.038,95%CI[1.005-1.073])、DI (P=0.047,OR=1.037,95%CI[1.000-1.075])、 MAI(P=0.000,OR=0.887,95%CI [0.833-0.943])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小REM期OSAHS患者病情明显较正常REM期患者严重,反复低氧血症和觉醒是导致小REM期的主要原因.

    • >论著
    • 鼓膜局部病变切除治疗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后局限性鼓膜膨胀不全

      2018, 24(5):420-42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07

      摘要 (94) HTML (0) PDF 966.00 Byte (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病变鼓膜切除治疗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后局限性鼓膜膨胀不全的方法与疗效。方法收集分泌性中耳炎伴局限性鼓膜膨胀不全患者16例(16耳),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4~48岁,所有患者既往曾行药物治疗、鼓膜穿刺和(或)置管,并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on eustachian tuboplasty, BET)术后6个月,仍有分泌性中耳炎伴局部鼓膜膨胀不全,均在耳内镜下行局部病变鼓膜切除术。随访记录鼓膜形态,耳闷塞感情况,气-骨导差,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局限鼓膜切除术后1个月,16耳鼓膜均愈合,部分切除区域稍菲薄,未见内陷穿孔。耳闷塞感评分明显改善,由术前的(6.4±1.3)分下降为(1.2±0.8)分;气-骨导差较术前明显改善,由术前的(13.2±4.3) dB下降为术后的(4.6±3.2) dB,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闷塞感评分及气-骨导差术后1个月与6个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术后6个月无反复。结论对于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后仍有局限性鼓膜膨胀不全的患者,将局部病变鼓膜切除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 妊娠期突发性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2018, 24(5):425-42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08

      摘要 (82) HTML (0) PDF 762.00 Byte (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突发性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并探讨其治疗方案,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并住院治疗的16例妊娠期突发性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16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左侧8耳,右侧8耳;3例妊娠早期发病,7例妊娠中期发病,6例妊娠晚期发病;10例伴有耳鸣,4例伴有眩晕,患者入院平均听阈为(64.45±27.83 )dBHL,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及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结果治疗后平均听阈为(46.48±29.81)dBHL,平均听阈改善值为(17.34±15.70) dBH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5耳,显效2耳,有效6耳,无效3耳。结论妊娠期突发性聋常发病于妊娠中晚期,听力损失较重且常伴有耳鸣,听力曲线以全聋型和平坦型为主;给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治疗安全有效。

    • 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在蝶窦病变中的应用

      2018, 24(5):429-43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09

      摘要 (51) HTML (0) PDF 1.29 K (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在蝶窦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2月~2017年6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采用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治疗蝶窦病变患者42例,随访6~53个月,观察其手术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15例难治性蝶窦炎患者术后蝶窦口开放良好,术腔清洁,均治愈;其余患者均彻底切除病灶,其中1例真菌性蝶窦炎伴颅内感染并发热患者术后予抗真菌治疗3个月后颅内病灶吸收,2例蝶窦癌、1例蝶窦脊索瘤患者及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侵犯蝶窦及颅内患者术后均行放疗。42例患者术后除2例嗅觉减退及1例视力下降无明显好转外,余症状均明显缓解,未发生动脉性鼻出血、嗅觉减退及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术后患者术腔黏膜均上皮化良好,黏膜完全上皮化时间平均8.6周。2例蝶窦癌患者分别随访10、14个月,蝶窦脊索瘤患者随访10个月,均未复发;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侵犯蝶窦及颅内患者随访8个月未复发。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均未发现蝶窦口再闭。结论采用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治疗蝶窦病变,术野暴露清晰,蝶窦开放充分,术腔上皮化时间短,手术安全性高,术后随诊处置直观,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 男声女调患者与正常男性嗓音参数的对比分析及临床意义

      2018, 24(5):434-43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10

      摘要 (174) HTML (0) PDF 1.33 K (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男声女调患者嗓音参数与正常男性嗓音参数的区别,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30例男声女调及30例正常男性的动态喉镜及嗓音资料,对比分析其嗓音参数。结果26例(86.67%)男声女调患者动态喉镜下表现为声门闭合不全。男声女调患者发音时的基频(F0)为(243.3±42.1)Hz,显著高于正常人的(146.2±25.4)Hz(P<0.01);男声女调患者及正常人发音时的响度分别为(80.0±8.3)dBA、(82.2±9.1)dBA,两者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声女调患者发音时的振幅微扰(shimmer)为(2.6±1.4)%,与正常人的(1.9±0.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声女调患者及正常人发音时的基频微扰(jitter)均值分别为(0.5±0.2)%、(0.6±0.2)%,两者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声女调患者的嗓音障碍指数(voice handicap index,VHI)为-0.5±1.6,显著低于正常人的3.8±1.6(P<0.01);男声女调患者的最长发音时间(maxmum phonation time,MPT)为(16.0±7.5)s,较正常人的(32.0±4.9)s显著缩短(P<0.01);音域(range)测量男声女调患者为(288.4±140.8)Hz,显著小于正常人的(611.1±226.1)Hz(P<0.01)。结论大部分男声女调患者存在声门闭合不全。男声女调患者发音时的基频高于正常人,嗓音障碍指数低于正常人,最长发音时间较正常人缩短,音域较正常人变窄,而响度、振幅及基频微扰值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

    • 182例颈深部多间隙脓肿的回顾性分析

      2018, 24(5):438-44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11

      摘要 (50) HTML (0) PDF 765.00 Byte (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与总结颈深部多间隙脓肿的临床诊治经验,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与诊疗水平。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8年3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颈深部多间隙脓肿182例患者,对其临床特点、相关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2例患者中,男女患者数之比为1.98∶1,27例合并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其中25例为糖尿病,1例高血压3级,1例慢性肾病2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颈部包块和颈部疼痛。下颌下间隙是最常累及的间隙,其次是咽旁间隙,牙源性和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致病原因。对所有患者的脓液进行细菌学培养,其中45例(24.7%)培养阳性,阳性结果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属(43.6%)。在糖尿病患者中,4例细菌培养阳性,全为肺炎克雷伯杆菌。所有患者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其中152例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最常见并发症为气道阻塞,其中33例(18.1%)行气管切开术;有合并症患者给予对症处理。住院治疗2~43 d,151例患者获治愈,31例患者缓解,没有死亡病例。出院后随访1个月情况良好,感染无复发。结论颈深部多间隙脓肿男性患病率较女性高,起病急,进展迅速,脓肿切开引流和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仍然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脓液细菌培养呈现出大量的阴性结果,因此细菌学培养仅仅作为使用抗生素的参考,气管切开仍然是保障术后安全的必要条件,对于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起到了重要作用。治疗中要特别关注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和老年患者并发症的处理。

    • 35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再次手术原因分析

      2018, 24(5):442-44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12

      摘要 (125) HTML (0) PDF 769.00 Byte (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探讨初次手术规范化操作的意义。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35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初次手术中甲状腺区及侧颈区术式,对比再次手术情况,分析导致再次手术原因。结果355例患者甲状腺或中央区再次手术者273例,其中初次手术甲状腺切除规范组140例,再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平均时间(60.6±54.9)个月;不规范组133例,再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平均时间(54.1±41.2)个月,两组再次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t=0.340,P=0.022);侧颈区再次手术者共99例,其中清扫规范组56例,再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平均时间(39.3±33.8)个月;颈部清扫不规范组43例,再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平均时间(26±24.1)个月, 两组再次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t=0.178,P=0.041)。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甲状腺切除范围不够或侧颈区清扫范围不足。初次手术,单侧单发病灶应至少行患侧及峡部切除加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其余均应行双侧甲状腺全切加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有颈部转移的患者,初次手术应至少行II(IIa)、III、IV区侧颈部清扫。

    • 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在颅脑肿瘤手术麻醉预处理中的应用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8, 24(5):446-45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13

      摘要 (47) HTML (0) PDF 784.00 Byte (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在颅脑肿瘤手术麻醉预处理中的应用价值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和随机数字表法选取90例需手术治疗的颅脑肿瘤患者,根据麻醉预处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经丙泊酚麻醉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多卡因。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A)、运动功能测评(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①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NFA、FM以及Barthel、HA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组内NFA、F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FA升高,FMA降低(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组内NFA、F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FA升高,FMA降低(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NFA、FM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FA更低,FMA更高。观察组术前术后组内Berthel、HAMD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降低,HAMD升高;对照组术前术后组内Berthel、HAMD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降低,HAMD升高;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Barthel、HAM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rthel较对照组高,HAMD分值较对照组低;②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SOD、NSE、IL1、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组内SOD、NSE、IL1、TNF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 NSE升高,IL1、TNFα降低;对照组术前术后组内SOD、NSE、IL1、TNF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 NSE升高,IL1、TNFα降低;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SOD、NSE、IL1、TNF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OD、NSE、IL1、TNFα较对照组低。结论采用丙泊酚联合利多卡因对颅脑肿瘤手术患者进行麻醉预处理,能有效缓解炎症,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能预防抑郁。

    • miR-34b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8, 24(5):451-45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14

      摘要 (34) HTML (0) PDF 762.00 Byte (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鼻咽癌组织中miR34b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0月海口市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14例鼻咽癌患者标本作为鼻咽癌组,另选取同期行鼻内镜鼻息肉手术切除的良性鼻咽标本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iR34b在两组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织中miR34b的相对表达量2△Ct值为0.136±0.021,显著低于对照组织的0.294±0.052(P<0.01);miR34b的相对表达量2△Ct值与鼻咽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理分级无显著相关性(P>0.05);miR34b的相对表达量2△Ct值在临床Ⅲ、Ⅳ期患者为0.126±0.015,显著低于Ⅰ、Ⅱ期患者的0.183±0.046(P<0.05);miR34b值在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为0.116±0.013,显著低于无转移的0.162±0.041(P<0.05)。结论鼻咽癌组织中miR34b呈低表达,其表达变化可能参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

    • 线粒体基因组单倍型类群与喉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研究

      2018, 24(5):454-45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15

      摘要 (112) HTML (0) PDF 988.00 Byte (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常见线粒体基因组(mtDNA)单倍型A、B、C、D、F、G、M在正常人群及喉癌患者中的分布频率,探讨mtDNA单倍型与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SCC)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80例LSCC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74例作为对照组(normal control, NC),提取两组病例的全血DNA,经PCR-扩增、基因测序,划分单倍型及其子单倍型,计算mtDNA单倍型及其子单倍型在不同组的分布频率,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tDNA单倍型B及D4在LSCC组的分布频率高于NC组(P﹤0.05),且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mtDNA单倍型B和D4可能是LSCC的风险因素,可以作为LSCC发病的基因筛查参考指标。

    • >临床报道
    • 非综合征型聋患儿及其家庭成员常见耳聋基因变异分析

      2018, 24(5):459-46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16

      摘要 (50) HTML (0) PDF 1.03 K (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及其相关高危人群中常见耳聋基因变异位点的分布,为分子诊断、遗传咨询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质谱方法,对深圳地区1~6岁语前聋患儿71例及其听力正常的家庭成员(耳聋高危人群)145例,和作为对照听力的正常人群200例进行GJB2、SLC26A4、GJB3及MTRNR1基因的20个变异位点的检测。结果常见耳聋基因热点变异的检出率在语前聋患儿中为37%(26/71),在高危人群中为28%(40/145),在正常健康人群中为4.5%(9/200);GJB2热点变异检出率在语前聋患儿中为18%(13/71),在高危人群中为12%(17/145),在正常人群中为2%(4/200);SLC26A4检出率在语前聋患儿中为18%(13/71),在高危人群中为16%(23/145),在正常人群中为2.5%(5/200)。语前聋患儿组和耳聋高危人群组之间GJB2和SLC26A4变异检出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0.209),但两者都显著比正常人群高(P均<0.0001);语前聋患儿中GJB2和SLC26A4变异纯合子和复合杂合子占18%(13/71),耳聋高危人群和正常人群中均未发现纯合子和复合杂合子,与语前聋患儿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1)。GJB3和MTRNR1变异在语前聋患儿、高危人群和正常人群中均未发现。结论GJB2和SLC26A4纯合和复合杂合变异是深圳地区语前聋患儿的重要致病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变异位点是GJB2:c.235delC和SLC26A4:c.9192A>G。对于仅检出单杂合变异的耳聋患儿,可进行相应基因的测序,进一步明确分子诊断。

    • 保持外耳道后壁完整的上鼓室切开软骨重建技术在中耳炎手术中的应用

      2018, 24(5):465-46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17

      摘要 (64) HTML (0) PDF 750.00 Byte (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在保持外耳道后壁完整的情况下,上鼓室切开软骨重建技术在中耳炎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45例(耳)中耳胆脂瘤和13例(耳)活动期中耳炎患者,在保留外耳道后壁乳突切开、上鼓室外侧壁切除或及经砧骨窝向下开放面隐窝,清除听骨链区(包括上鼓室、中后鼓室)及鼓窦乳突区病变后,行上鼓室软骨封闭重建术,术后随访12~36个月,观察术后中耳炎胆脂瘤复发、鼓膜形态及听力提高等情况。结果58例(耳)术后重建的上鼓室外侧壁与保留的外耳道后壁相连接。本组病例中6例术后外耳道后壁肿胀或皮肤缺损,继续换药4~5次后愈合良好;3例患者出院后仍有少量流脓,鼓膜边缘穿孔,门诊局部给药后延迟愈合;3例听骨脱出、2例鼓膜再穿孔、2例24个月后原胆脂瘤复发,行开放式手术后治愈。术后6个月复查纯音听力测试,并与术前进行比较,听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0.5、1、2 kHz气骨导差平均减10 dB,气导听阈平均提高15 dB 左右。结论在保持外耳道后壁完整的情况下,上鼓室切开软骨重建技术在中耳炎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既能够充分暴露病变,病灶清除彻底,同时又保留了外耳道的形态,可有效防止鼓膜回缩袋的形成,降低了胆脂瘤的复发,又避免了开放式手术所残留的宽大术腔。术后鼓膜形态恢复良好,从而保持或提高了患者的听力。

    • 耳内镜下生物羊膜治疗鼓膜穿孔的疗效观察

      2018, 24(5):468-47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18

      摘要 (83) HTML (0) PDF 972.00 Byte (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耳内镜下利用生物羊膜移植行鼓膜穿孔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2015 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38例(38耳)接受耳内镜下采用生物羊膜行鼓膜穿孔修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鼓膜穿孔愈合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听力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患者术后3、6个月鼓膜愈合分别为36(94.7%)、35(92.1%);术后6个月复查纯音测听气导平均听阈为(28.42±7.31)dB,较术前提高(17.19±5.31)dB;手术前后听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91,P﹤0.05)。结论耳内镜下利用生物羊膜行鼓膜修补术,避免了自体取材造成的手术切口创伤与瘢痕,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为鼓膜穿孔提供了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相对经济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改良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术疗效分析

      2018, 24(5):472-47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19

      摘要 (61) HTML (0) PDF 903.00 Byte (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随机选取25例早中期喉癌患者,行改良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术,并以残存的披裂黏膜翻转进行发音重建,同时将环状软骨或环甲膜直接与下拉的会厌缝合,完成环会厌吻合,重建喉功能,术后随访,并3年估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3年,25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拔管率为100%,平均拔管时间为45 d;误吸发生率为52%,所有患者发音较清晰,均能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1例患者出现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再次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1例患者喉癌局部复发,再次行全喉切除。结论改良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术,该术式操作简单,易掌握,可有效提高术后拔管率,降低喉狭窄发生率,提高发音质量,改善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 经皮气管切开术在重症患者二次气管切开中的临床应用

      2018, 24(5):475-47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20

      摘要 (53) HTML (0) PDF 758.00 Byte (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在重症患者二次气管切开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ICU采用经皮气管切开术完成二次气管切开的45例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部位,观察其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45例患者全部在床旁顺利完成经皮气管切开手术,平均操作时间5 min,术中未发生大出血、气管损伤、窒息等并发症。手术中出血5~20 ml,未发生术后出血、切口感染、气胸等并发症。结论重症患者二次气管切开术的难度增加,把握好指征和方式、选择好手术部位、严密监护下实施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颈部外伤的诊治体会

      2018, 24(5):478-48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21

      摘要 (39) HTML (0) PDF 841.00 Byte (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颈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与体会。方法收集南京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2008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颈部外伤患者19例,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18~87岁,平均年龄46.4岁,病程0.5 h至2个月。19例患者中颈部异物9例(6例金属异物、3例玻璃异物)、开放性颈部外伤8例、闭合性颈部外伤2例。根据患者不同的发病原因及病情,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及治疗方法。结果19例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随访6个月,无死亡病例,无气管及食管瘘,仅1例并发一定程度的声音嘶哑。结论在颈部外伤的诊治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纠正失血性休克是关键,其次进行异物清除、喉气管功能重建及血管、神经吻合,减少术后功能损失。

    • >病案报道
    • 儿童鼻咽部成熟性畸胎瘤1例

      2018, 24(5):482-48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22

      摘要 (45) HTML (0) PDF 1.00 K (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颈外侧区良性间叶瘤1例

      2018, 24(5):484-48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23

      摘要 (44) HTML (0) PDF 883.00 Byte (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喉接触性肉芽肿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2018, 24(5):486-49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24

      摘要 (303) HTML (0) PDF 784.00 Byte (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喉接触性肉芽肿(laryngeal contact granuloma, LCG),也称为声带突肉芽肿或喉接触性溃疡,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声带突周围黏膜损伤及溃疡反复发作,进一步组织增生形成的肉芽肿样病变。该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常见于持续性声带压迫、咽喉反流以及有长期清嗓史的人群。具有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临床上部分患者常出现药物治疗无效、无法耐受药物治疗或反复手术后复发及后续的治疗方案难以抉择等问题。因此针对不同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非常重要。本文将重点对LCG的发病机制及不同治疗手段进行综述与总结,为个体化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

    • 新一代测序在甲状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2018, 24(5):492-49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25

      摘要 (167) HTML (0) PDF 781.00 Byte (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应用不仅可以对甲状腺癌(thyriod carcinoma,TC)遗传变异进行高通量分析,也为全面理解甲状腺相关肿瘤生物学特性提供可能,为具有不确定特征的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提供诊断改进意见,并有助于患者管理,依据肿瘤的恶性程度为患者提供危险分层。此外,NGS已应用于癌症的全面研究,如用于肿瘤分子分类、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分子预测等。本综述涵盖了迄今为止源于不同类型甲状腺癌组织的NGS分析,其中包括FNA细胞学检查、新鲜冷冻组织和石蜡包埋组织。此外,本文还阐述了使用NGS研究和治疗甲状腺癌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意义。


2018年第24卷第5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