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内镜鼻颅底外科在神经外科发展中的现状和展望

      2018, 24(4):297-30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1

      摘要 (71) HTML (0) PDF 853.00 Byte (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颅底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内镜鼻颅底外科技术不断进步,手术领域日益拓展,发展前景令人瞩目。目前限制内镜鼻颅底外科在神经外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神经外科术者鼻颅底内镜学习曲线较长,术后脑脊液漏和颅神经功能损害等手术并发症。因此,加强内镜操作训练,熟悉鼻颅底内镜解剖,重视颅底重建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减少术后脑脊液漏和颅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率,强调多学科合作治疗颅底肿瘤都是进一步安全有效发展内镜鼻颅底外科的重要措施。

    • >颅底专栏
    •  经眶额窦入路切除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

      2018, 24(4):303-30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2

      摘要 (50) HTML (0) PDF 983.00 Byte (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经眶额窦入路切除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6例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0~67岁,中位年龄54.5岁,均采用经眶-额窦入路切除肿瘤。结果6例患者中5例肿瘤位于前颅底嗅沟区,其中1例累及筛窦;1例肿瘤位于鞍结节、鞍隔。6例患者中肿瘤最大径均在4 cm内。4例肿瘤获Simpson II级切除,2例患者获Simpson I级切除。1例患者术后发生了脑脊液鼻漏,行腰大池引流5 d后患者脑脊液鼻漏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可,未出现发热及感染征象。结论经眶额窦入路是一种便捷、有效而且并发症较少的微创手术入路,因其可早期处理前颅底硬脑膜来源的血供,尤其适用于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的治疗。

    •  经鼻显微镜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比较研究

      2018, 24(4):309-31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3

      摘要 (53) HTML (0) PDF 1.57 K (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经鼻显微镜和神经内镜治疗颅底脊索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颅底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16~77岁,平均42.6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鼻显微镜组和神经内镜组,对两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经鼻显微镜下手术38例,全切除6例,次全切14例,部分切除18例,全切率为15.8%;经鼻神经内镜下手术18例,其中全切除10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4例,全切率为55.6%。两组肿瘤全切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症状改善和肿瘤全切率神经内镜组明显好于经鼻显微镜下手术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种手术方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鼻神经内镜下切除颅底脊索瘤其全切率明显提高,且其手术并发症率未明显增加,应其作为颅底脊索瘤的首选手术方式。

    •  内镜经鼻手术切除颅底脊索瘤的疗效分析

      2018, 24(4):315-321. DOI: DOI: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4

      摘要 (58) HTML (0) PDF 991.00 Byte (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经鼻内镜手术切除颅底脊索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8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7例鼻内镜下行颅底脊索瘤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影响手术切除率及预后的因素。结果87例手术总全切率为42.5%(37/87),其中肿瘤主体位于上斜坡者全切率40.0%(28/70),中斜坡63.6%(7/11),下斜坡33.3%(2/6)。在单独采用经斜坡入路的情况下,AlMefty I型肿瘤的全切率75.0%(9/12),II型40.0%(8/20),III型36.4%(20/55)。近期(2014年12月~2018年1月)的手术全切率(48.8%, 21/43),明显高于早期(2011年3月~2014年12月)的(36.4%, 16/44)。大多数患者(86.2%)术后未出现任何短期并发症。27例未全切患者接受了术后重离子刀治疗,治疗后88.9%的患者未出现肿瘤复发。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体积、既往手术史、放疗史、肿瘤位置等因素对于切除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是是外科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有效方法,下斜坡生长尤其累及颅底侧方的脊索瘤疗效不理想。随着术者不断累积手术经验,结合术后重离子治疗,经鼻内镜切除颅底脊索瘤疗效可得到进一步提高。

    •  桥小脑角区肿瘤相关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

      2018, 24(4):322-32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5

      摘要 (106) HTML (0) PDF 1.29 K (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肿瘤相关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78例CPA肿瘤相关TN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胆脂瘤31例(39.7%),脑膜瘤18例(23.1%),听神经瘤25例(32.1%),三叉神经鞘瘤2例(2.6%),脂肪瘤2例(2.6%)。所有患者均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26例肿瘤切除后同期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结果肿瘤全切64例,次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4例;72例患者术后三叉神经痛痊愈,4例患者三神经痛治疗有效,2例无效,随访6~78个月TN症状无复发。1例部分切除脑膜瘤术后3个月MRI复查显示残余肿瘤较前增大,行伽马刀治疗后病灶缩小。结论多种CPA肿瘤可表现为TN症状,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CPA肿瘤相关TN的首选方案; 对部分CPA肿瘤相关TN患者的三叉神经既有肿瘤压迫也有三叉神经根部血管压迫切除肿瘤后还需行MVD。

    •  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的外科治疗

      2018, 24(4):327-33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6

      摘要 (64) HTML (0) PDF 1.01 K (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和总结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的临床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6年5月收集的19例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56.5岁,发病时间11个月至6年,所有患者均经额颞入路行脑膜瘤切除。结果19例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中SimpsonⅡ级切除15例,Ⅲ级切除4例。无一例死亡。术后随访2~8年,平均随访时间6.5年,无一例肿瘤复发。术后发生可恢复性脑梗塞6例,经对症治疗术后3个月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3例出现不可恢复性脑梗塞,术后1年仍无改善。结论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手术风险极大,预判颅底重要解剖结构,沿神经血管走形锐性分离,术中避免颈内动脉破裂出血和术后积极预防血管痉挛,能够获得较好的手术疗效。

    •  以筛前动脉为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在额窦后壁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2018, 24(4):331-33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7

      摘要 (80) HTML (0) PDF 1.12 K (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介绍一种以筛前动脉为血管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应用于额窦后壁缺损修复重建的新方法,并总结其疗效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带蒂鼻腔外侧壁黏膜瓣修复15例额窦后壁脑脊液鼻漏病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2~51岁,平均年龄32岁,均为外伤引起的颅底骨折、术前均经过至少1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脑脊液鼻漏患者。采用内镜下DrafIIB型额窦开放+上方带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进行颅底修复。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性重建成功,术后1个月拔除填充物后无脑脊液鼻漏发生,随访1~3年,无脑脊液鼻漏和颅内感染发生,额窦及上颌窦均引流通畅,上皮化好。主要副反应为鼻腔干燥结痂。结论以筛前动脉为血管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取材方便,应用于额窦后壁颅底缺损修复疗效满意,该术式有创新性。

    •  先天性鼻内脑膜脑膨出合并异位神经胶质瘤(附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8, 24(4):336-34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8

      摘要 (61) HTML (0) PDF 1.03 K (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鼻部脑膜脑膨出合并鼻外神经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鼻内脑膜脑膨出合并鼻外神经胶质瘤患儿,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入院后行鼻腔鼻窦CT扫描及头颅MRI,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手术方案,在全麻下行鼻内镜下鼻腔肿物切除术及颅底骨质缺损修补术联合鼻外径路外鼻肿物切除术,术后予应用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炎治疗。结果鼻根部及鼻腔肿块一次性切除,愈合良好,无脑脊液鼻漏、脑膜炎、鼻中隔穿孔、视力障碍及癫痫等并发症,随访1年无复发。术后病检提示鼻根部及鼻腔内送检肿物见神经胶质细胞,考虑为异位神经胶质瘤和脑膜脑膨出。结论对于婴幼儿先天性鼻部脑膜脑膨出,鼻腔鼻窦CT及头颅增强MRI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根据病变部位制定不同的手术的方式。鼻内镜具有视野清晰、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的优点。颅底骨质缺损修补的关键是根据骨缺损面积,予肌肉、筋膜、软骨瓣或骨片填塞漏口。

    • >论著
    •  前庭自旋转和冷热试验对早期梅尼埃病和 前庭性偏头痛的鉴别诊断价值

      2018, 24(4):341-345. DOI: DOI: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9

      摘要 (58) HTML (0) PDF 507.00 Byte (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前庭自旋转(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 VAT)和冷热试验对早期梅尼埃病和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4例早期梅尼埃病非急性发作期(Meniere disease,MD)患者和22例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进行VAT和冷热试验检查,均为单耳发病,均先行VAT检测后行冷热试验。VAT检测观察水平增益、水平相移、垂直增益、垂直相移、非对称性5项参数,其中任意一项及以上异常即评定为前庭功能异常;后行冷热试验观察记录半规管轻瘫值(canal paresis,CP)和热气试验最大慢相角速度(SPVmax)。对两组患者的VAT和冷热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学差异。结果VAT结果显示24例MD组16例(66.7%)前庭功能异常,其中增益增高1例次、降低8例次,增益部分增高部分降低1例次,相移延迟有12例次,非对称性异常有5例次;22例VM组中12例(54.5%)前庭功能异常,其中增益增高6例次、降低1例次,相移延迟有10例次。两组数据比较,增益增高和降低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冷热试验显示24例MD组中CP阳性14例(58.3%),SPVmax均值10.5°±9.5°/S;22例VM组CP阳性4例(18.2 %),SPVmax均值34.7°±17.9°/S。 两组CP和SPVmax均值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两组疾病的非急性发作期,VAT测试提示MD患者以4~6 Hz增益降低,VM患者以2~4 Hz增益增高为主要特征;冷热试验提示MD患者多表现为单侧水平半规管功能减退,而VM患者表现为亢进或者正常;二者的结合具有高低频互补作用,可以提高早期MD和VM的鉴别诊断。

    •  白细胞介素23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2018, 24(4):346-34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10

      摘要 (35) HTML (0) PDF 834.00 Byte (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河南地区汉族人群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发病易感性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14例河南地区汉族AR患者(AR组)及264例正常人群(对照组)全血样品进行研究。提取血液样本中的DNA,并运应用PCRSanger测序法对DNA样本中IL23R基因的多态位点rs7517847进行基因分型分析。结果114例AR组中AA、A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3.7%、56.1%和20.2%;264例对照组中AA、AC和CC基因型频率为40.5%、45.8%和13.6%。AR组中rs7517847位点的等位基因AA、AC、CC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68,P=0.004);等位基因为CC基因型的个体患AR的比例为40.0%(23/59),高于AA基因型(20.1%)和AC基因型(34.6%)的个体。A和C等位基因频率在AR组与正常对照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χ2=0.256,P=0.187)。结论IL23R基因rs7517847位点的多态性与AR易感性有关;携带C等位基因且为CC基因型的个体患AR的风险性增大。

    •  HPV感染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及恶变相关的Meta分析

      2018, 24(4):350-355,36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11

      摘要 (69) HTML (0) PDF 1005.00 Byte (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发生、复发及恶变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 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中国知网及万方等数据库,查找2000~2017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HPV与SNIP发生、复发及恶变相关的所有病例对照研究文献,应用RevMan 5.3统计软件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eta分析示SNIP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OR=19.72,95%CI为7.91~49.18);复发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OR=3.10,95%CI为1.90~5.08);恶变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OR=2.09,95%CI为1.41~3.09)。结论HPV感染与SNIP的发生、复发及恶变密切相关。

    •  成人颈部囊性水瘤外科治疗(附9例报道)

      2018, 24(4):356-36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12

      摘要 (295) HTML (0) PDF 883.00 Byte (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9例成人颈部囊性水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对该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收集2014年4月~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的9例成人颈部囊性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8-63岁。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4例,右侧5例。根据de Serres分期Ⅰ期5例,Ⅱ期及Ⅲ期各2例;水瘤位于咽旁间隙7例,颈后三角1例,舌骨前下方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经颈外径路完整切除,随访5~38个月未见复发。2例出现Horner征,自行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成人颈部囊性水瘤患者,手术应作为治疗的首选方式,完整剥离并切除囊壁是减少复发的关键。

    •  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外科中的应用

      2018, 24(4):361-36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13

      摘要 (57) HTML (0) PDF 704.00 Byte (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切除及术后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鼻鼻窦恶性肿瘤并进行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鳞癌4例,骨肉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腺样囊性癌2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鼻窦CT扫描,3D重建并打印出病变鼻窦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术前设计及模拟手术,确定肿瘤切除范围、需修复重建部位,确定手术方案后进行肿瘤切除及同期重建。术后均予以放疗并密切随访,通过CT复查与功能检查,对疗效、手术精准度及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经3D打印术前设计,全部患者顺利完成肿瘤切除术,8例患者同期行缺损部位修复重建,其中6例患者上颌骨和眶壁骨质缺损植入钛网,2 例患者颅底骨质缺损较大行鼻中隔黏骨膜瓣修复,2例缺损较小且硬脑膜完整者未行骨性重建。术中能够明确肿瘤与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并实现了全部切除、准确定位缺损并修复,精确度高。术后CT复查显示切除范围、骨缺损部位、重建外形与术前设计基本一致。10例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患者随访12~30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中可以实现术前设计、手术模拟及术后预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有助于鼻鼻窦恶性肿瘤切除范围的确定、缺损重建,可提高鼻鼻窦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精确性、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18例鼻窦骨化纤维瘤的手术治疗探讨

      2018, 24(4):366-36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14

      摘要 (70) HTML (0) PDF 1.20 K (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鼻窦骨化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01月~2017年06月治疗的18例鼻窦骨化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8-37岁,平均年龄15岁。15例经鼻内镜下行鼻窦骨化纤维瘤切除,3例经鼻内镜下联合头皮冠状切口入路手行鼻窦骨化纤维瘤切除。结果本研究18例患者,14例完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面部肿胀,眼球突出和移位,鼻塞,鼻出血和头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嗅觉减退2例中1例恢复,1例无改善;视力下降5例,2例提高,余3例无改善,但未加重。未出现失明、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0.5~7年, 12例无复发,4例带瘤生存,2例复发。结论鼻内镜下及鼻内镜联合头皮冠状切口进路手术适合大部分鼻窦骨化纤维瘤患者手术,此手术经路具有保护鼻腔鼻窦结构、功能和面部美容等优点,但要求术者有较高内镜解剖知识和手术技能。

    •  耳源性颅内血栓性静脉炎8例临床分析

      2018, 24(4):370-373,39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15

      摘要 (63) HTML (0) PDF 863.00 Byte (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耳源性颅内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3月新疆军区总医院治疗的8例耳源性颅内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7例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引起,1例为中耳乳突术后引起。所有患者按照“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意见予以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3~8个月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均完全缓解,影像学检查提示闭塞静脉窦再通或充盈缺损范围缩小,随访未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颅内血栓性静脉炎诊断须依靠病史、手术史,患者症状及相关检查;一旦确诊后须及时处理原发疾病,同时给予规范的抗凝、溶栓、控制颅压及神经保护等治疗。

    •  CT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复杂食管异物取出术

      2018, 24(4):374-37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16

      摘要 (82) HTML (0) PDF 860.00 Byte (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摘要:目的总结CT三维成像技术在复杂食管异物取出术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收集为深圳市龙岗区耳鼻咽喉医院2013年7 月~2017年1月收治的38例复杂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并通过CT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定性、定位诊断,指导手术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结果所有患者行食管镜探查及异物取出术,手术顺利,术中所见与术前三维影像检查结果一致,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均治愈出院。结论复杂性食管异物由于其本身性质和位置的特殊性,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难度,成像技术可以有效地显示和诊断异物,指导手术的顺利实施。

    •  甲状腺乳头状癌累及喉返神经的处理方法

      2018, 24(4):377-38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17

      摘要 (294) HTML (0) PDF 901.00 Byte (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累及喉返神经的处理方法。方法根据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侵犯喉返神经情况分为包绕、黏连、压迫3组,术中根据喉返神经与肿瘤的关系结合术前声带运动情况综合考虑是否保留喉返神经。包绕组无论声带活动情况如何,喉返神经均予切除。黏连组如伴完全声带麻痹,切除喉返神经;否则喉返神经予以保留。压迫组喉返神经均予保留。观察所有患者声带术后活动情况、评估疗效。结果42例患者中甲状腺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术19例,随访1年术后均未复发。包绕组患者均行喉返神经切除,术后声带完全麻痹;粘连组中,3例声带完全麻痹者切除喉返神经、术后声带完全麻痹,9例术前不完全声带麻痹均予以保留喉返神经,2例术后出现声带完全麻痹,3例声带不完全麻痹,4例声带运动恢复正常;压迫组无声带完全麻痹,完整保留喉返神经,术后声带运动均恢复正常。结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侵犯喉返神经的处理,应结合术前声带运动情况及术中喉返神经与肿瘤关系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 >临床报道
    •  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磁共振成像在内耳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2018, 24(4):381-38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18

      摘要 (51) HTML (0) PDF 870.00 Byte (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磁共振成像(3DFLAIR MRI)在内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52例内耳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梅尼埃病患耳组、可疑梅尼埃病患耳组和突发性聋患耳组)和对照组(健侧耳组),对受试者进行耳蜗电图及内耳3DFLAIR MRI扫描等相关检查,观察各组内耳3DFLAIR MRI内淋巴显像与耳蜗电图关系。结果3DFLAIR MRI扫描可观察到梅尼埃病组、可疑梅尼埃病组、突聋组内淋巴积水程度患侧比健侧耳组严重,但梅尼埃病、可疑梅尼埃病及突发性聋的内淋巴积水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淋巴积水诊断的阳性率3DFLAIR MRI扫描高于耳蜗电图,尤其在可疑梅尼埃病的诊断中3DFLAIR MRI 检查比耳蜗电图更具有优势,但尚不能认为3DFLAIR MRI扫描可以取代耳蜗电图检查。结论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磁共振成像在内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用于梅尼埃病、可疑梅尼埃病及突聋的辅助诊断,能有效提高内耳内淋巴积水的检出率。

    •  转移皮瓣在外鼻基底细胞癌术后皮肤缺损区的应用

      2018, 24(4):386-38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19

      摘要 (38) HTML (0) PDF 886.00 Byte (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转移皮瓣在外鼻基底细胞癌切除皮肤缺损区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3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1例外鼻基底细胞癌,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切除病变,皮肤缺损均采用转移皮瓣修复。结果11例转移皮瓣全部成活,且1期愈合,修复后患者外形基本满意,随访1~3年,无复发,无转移。结论转移皮瓣在外鼻基底细胞癌切除术皮肤缺损区的应用效果良好,操作方法简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病案报道
    •  鼻腔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

      2018, 24(4):389-39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20

      摘要 (40) HTML (0) PDF 1000.00 Byte (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治疗进展

      2018, 24(4):391-39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21

      摘要 (61) HTML (0) PDF 760.00 Byte (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海绵窦是位于鞍旁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有颈内动脉和一些脑神经通过。垂体瘤是颅内常见肿瘤,其在人群中发病率颇高。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因累及海绵窦内重要血管、神经而导致其目前临床治疗效果欠佳。本文总结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治疗进展,特别是显微手术及内镜手术在切除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中的应用,以及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进展。展望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未来治疗方向。


2018年第24卷第4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