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24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咽旁隙和颞下窝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2018, 24(2):91-96.

      摘要 (61) HTML (0) PDF 930.00 Byte (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咽旁隙的原发肿瘤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5%~1%,绝大多数为良性,涎腺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最常见。颈侧入路和经颈-腮腺入路手术是处理咽旁隙肿瘤的主要方法。颞下窝内原发肿瘤较少,且恶性居多。该区域手术可采用颞下窝入路,上颌骨外旋入路、下颌骨外旋入路等。随着内镜辅助下经鼻、经口入路手术技术的进步和机器人手术、影像导航系统的发展,咽旁隙和颞下窝肿瘤的外科治疗呈微创化趋势。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和神经外科等相关专业的多学科合作和内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是该区域肿瘤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

    • >头颈专栏
    • 颅底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2018, 24(2):97-102.

      摘要 (144) HTML (0) PDF 1023.00 Byte (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颅底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对2007年8月~2017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14例颅底骨巨细胞瘤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14例患者中有8例肿瘤位于颞骨,5例位于蝶骨,1例位于筛骨。手术分别采用内镜经鼻入路、经颞下窝入路、内镜经鼻联合颞下窝入路、经颅中窝入路。其中11例完成肿瘤全切,3例次全切除。手术未出现明显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经过8个月至10年的随访,其中2例患者接受了放疗,所有患者肿瘤均无明显复发或进展。结论发生在颅底的骨巨细胞瘤较罕见,诊断困难,但临床、影像学等仍有其特点,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入路需个体化制定。

    • 内镜下经眶外下壁入路颅底手术应用解剖研究初探

      2018, 24(2):103-108.

      摘要 (68) HTML (0) PDF 3.11 K (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尸头解剖来探索经眶外下壁入路内镜手术所能达到的解剖通道、解剖标志及解剖方法等。方法对5具尸头(10侧)进行内镜下经眶外下壁入路颅底手术的细分解剖,通过逐步解剖来界定该入路所能达到解剖通道、颅内外重要解剖标志、解剖边界等。结果本研究界定了内镜下经眶外下壁入路颅底手术所能达到的5个通道,它们分别是三叉神经通道、破裂孔通道、海绵窦通道、岩锥及后颅窝通道、中颅窝通道,它们的边界、解剖标志、解剖通道、解剖步骤及方法都得以明确的界定。结论内镜下经眶外下壁入路颅底手术可以到达旁中线颅底、中颅窝,甚至是部分侧颅底及后颅窝,而且对于上颌神经、下颌神经颅内外段的暴露能提供很好的视野。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实践加以完善及检验。

    • 螺旋CT三维重建咽旁隙的研究

      2018, 24(2):109-113.

      摘要 (54) HTML (0) PDF 1.32 K (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螺旋CT扫描成人呈张口位时咽旁隙成像并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等后处理,为经口入路切除咽旁隙肿瘤提供解剖依据及术前指导。方法选择咽旁隙无占位性病变患者28例,放置张口器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应用多平面重建测量茎突长度并统计茎突末端与第一颈椎横突的关系,于颅底层面测量茎突至颈内动脉、下颌骨升支后缘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容积重现和剪切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等后处理,观察颈内动静脉走行及是否存在变异移位等。结果茎突长度、茎突根部至颈内动脉、茎突根部至下颌骨升支后缘的平均距离分别为(2.50±0.80)、(1.09±0.26)、(2.27±0.29)cm,侧别、性别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78.6%(44/56)茎突末端位于第一颈椎横突或以下,64.3%(36/56)颈内动脉起始部位低于舌骨,12.5%(7/56)咽旁隙段颈内静脉先走行于颈内动脉前方然后再转向后外。结论咽旁隙以茎突至毗邻解剖结构的距离为参考,有助于神经血管的定位。三维重建的图像能清晰地显示颅底、下颌骨升支、茎突、颈内动静脉等咽旁隙周边及内部结构。咽旁隙段颈内动静脉均存在一定的变异率,为模拟手术入路和术中颈内动脉定位提供重要信息。

    • 内镜经口入路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切除术

      2018, 24(2):114-118.

      摘要 (109) HTML (0) PDF 1.20 K (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经口入路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单纯内镜经口入路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6岁。其中2例为无意中体检发现咽侧壁膨隆,1例为头痛,3例为咽喉异物感半年。结果6例均完整切除,且无面瘫、声嘶、吞咽困难、伸舌偏斜等颅神经受损症状,仅有1例术后出现腮区肿痛,加压抗感染后改善。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4个月,其中1例术后2年复发,病理为腮腺混合瘤恶变。结论内镜经口入路可以彻底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是安全、微创的能保留面神经功能的手术入路,但对腮腺恶性肿瘤仍建议开放式入路。

    • 腮腺手术中面神经主干定位的新方法

      2018, 24(2):119-122.

      摘要 (117) HTML (0) PDF 986.00 Byte (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试图探索定位面神经主干的新方法,指导腮腺手术中面神经的解剖与保护。方法通过冰冻尸体解剖及临床研究,测量面神经主干与下颌骨后缘及周围解剖标志点的解剖学关系。将临床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通过不同的面神经定位方法对面神经进行解剖,比较两组之间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差异。结果尸体解剖与临床研究测量AO距离(t=1.114,P=0.272)和α角(t=1.416,P=0.16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研究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方面分别为(10.4±5.3)min和(23.0±6.7)min ,出血量分别为(11.0±3.5)ml和(45.5±6.4)ml;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本研究得到的定位面神经主干的新方法,有利于安全、快速地解剖面神经主干,对于临床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 首发于头颈部的Rosai-Dorfman病临床分析

      2018, 24(2):123-127.

      摘要 (69) HTML (0) PDF 1.21 K (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于头颈部的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2017年收治的首发于头颈部的RDD患者10例,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10例首发于头颈部的RDD患者中男6例,女4例,确诊RDD时中位数年龄为36.5岁(22~77岁)。病变累及最多的部位为鼻部(8例)、喉部(6例),其中8例为≥2个部位受累。RDD临床表现与病变累及的部位及范围有关。治疗多采用激素+手术切除。中位数随访时间89个月(3~384个月),1例失访,1例治愈,其余8例带病生存。结论确诊RDD的患者需进行耳鼻咽喉科详尽的检查。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确诊。采用激素+手术治疗的方式患者全身情况及头颈部病变可基本稳定,但仍需长期随诊。一般预后良好.

    • >论著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血清SCCAg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8, 24(2):128-133.

      摘要 (76) HTML (0) PDF 997.00 Byte (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SCCAg)水平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7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患者、45例鼻腔炎症患者术前血清SCCAg表达进行分析,并对NIP患者在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血清SCCAg波动进行随访。结果①术前血清SCCAg浓度在NIP和炎症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SCCAg值在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组患者中,与其病理类型、瘤体大小、Kamel分期相关;③多因素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对于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优势比为14.87);④NIP患者在术后1周血清SCCAg表达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提示SCCAg的表达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存在有密切关系,但术后3个月较术后1周又再次升高(P<0.05),提示SCCAg也可作为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随访指标。结论SCCAg与内翻性乳头状瘤关系密切,可成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和预后的观察指标。

    • 鼻窦术后不同体位局部给药对额窦内药物滞留量影响的分析

      2018, 24(2):134-136.

      摘要 (106) HTML (0) PDF 846.00 Byte (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尸头标本鼻窦解剖及鼻内给药体位试验,分析额窦开放术后的最佳给药体位。方法新鲜尸头标本4个,均开放上颌窦、筛窦、蝶窦和额窦,使用荧光素钠溶液模拟糖皮质激素混悬液,分别在头正中位(upright)、头后伸位(mygind)和头低前倾位(praying to mecca)3个头位的情况下灌注荧光素钠溶液1 ml,观察3种给药体位下额隐窝及额窦内荧光素钠溶液聚集情况,分别评估3种体位荧光素钠溶液在额窦和额隐窝的浓度积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头正中位灌注荧光素钠溶液时溶液几乎完全无法到达额隐窝及额窦区域,头后伸位和头低前倾位两种体位下,荧光素钠溶液在额隐窝区域的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额窦区域,头低前倾位时溶液的聚集量更大。结论头后伸位和头低前倾位是额窦开放术后鼻腔内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合适给药体位,头低前倾位效果更佳。

    • 佛山地区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性变应原特点分析

      2018, 24(2):137-141.

      摘要 (37) HTML (0) PDF 844.00 Byte (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佛山地区50岁以上老年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吸入变应原分布特点,为老年AR的诊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门诊拟诊为AR的佛山地区116例5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 SPT)结果,分析疾病的发病特点、变应原的总体分布特征和各变应原阳性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变应原总体阳性率为50.86%(59/116),屋尘螨、粉尘螨、热带螨阳性率最高,分别是44.83%、36.21%,25.86%,其次为德国小蠊21.55%、狗毛18.10%和猫毛14.66%;男性变应原阳性率为48.28%(28/58),女性变应原阳性率为53.45%(31/5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0,P>0.05)。屋尘螨阳性率在5年间为历年最高;屋尘螨、热带螨、粉尘螨、德国小蠊、狗毛、猫毛、葎草及霉菌I在5年间的阳性率均呈波动性改变,其中热带螨、葎草阳性率的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R发病与年龄、季节存在一定的关系,与性别无明显关系;尘螨是佛山地区老年AR最常见的吸入性变应原,但无整体人群体现出的增长趋势,尘螨、热带螨、德国小蠊、狗毛、猫毛、葎草及霉菌Ⅰ的阳性检出率随时间变化均呈波动性改变。

    • 鼻阻力测压与纤维鼻咽镜诊断腺样体肥大的对比研究

      2018, 24(2):142-144.

      摘要 (89) HTML (0) PDF 789.00 Byte (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鼻阻力测压在评估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5月门诊打鼾患儿60例,采用鼻阻力测压检查鼻阻力,同时行纤维鼻咽镜检查鼻腔及鼻咽部,并记录检查结果。结果60例儿童行纤维鼻咽镜检查:6例中度阻塞,31例中重度阻塞,23例重度阻塞;中重度及以上阻塞率90%。鼻阻力测压显示6例通气正常,23例轻度阻塞,12例中度阻塞,10例中重度阻塞,9例重度阻塞,中重度及以上阻塞率31.67%,两种方法中重度及以上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阻力测压对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评估欠准确。纤维鼻咽镜直视下检查患儿鼻腔和鼻咽部,是一种诊断腺样体肥大证的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 4 620例多导睡眠监测分析

      2018, 24(2):145-147.

      摘要 (50) HTML (0) PDF 815.00 Byte (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导睡眠监测在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 620例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分析结果并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监测成功4 597例,失败23例。其中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3 884例,单纯鼾症患者638例,失眠患者35例,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患者17例,夜间呻吟症患者1例,夜间磨牙症患者6例,周期性肢体运动病患者2例,不宁腿综合征患者3例,发作性睡病患者6例,重叠综合征患者5例。结论多导睡眠监测是诊断众多睡眠疾病的客观有效检查手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 东北三省空军选拔定选耳鼻咽喉科不合格原因及地区差异分析

      2018, 24(2):148-151.

      摘要 (52) HTML (0) PDF 855.00 Byte (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东北地区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医学选拔定选耳鼻咽喉科的不合格原因,为合理制定耳鼻咽喉科选拔方案、指导耳鼻咽喉科初选标准把握尺度、指导学生身心维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理东北三省2015~2017年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医学选拔定选结果,筛选并分类整理357名耳鼻咽喉科淘汰的学生体检结果,并对淘汰原因的百分比构成和地区性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省的耳鼻咽喉科淘汰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省淘汰率稍低。淘汰原因主要集中在鼻中隔偏曲82名(22.97%),听力减退75名(21.01%),咬颌不良71名(19.89%),前庭功能不良52名(14.57%),共占78.43%。结论耳鼻咽喉科医学选拔定选淘汰原因集中,因此在初选过程中要增加必要的耳鼻咽喉科检查项目,并针对原因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干预。

    • 可吸收医用膜预防和治疗中耳粘连的实验研究

      2018, 24(2):152-155.

      摘要 (35) HTML (0) PDF 1.10 K (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医用膜(粘克)对耳科术后中耳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听阈正常、无耳科疾病的正常豚鼠36只, 随机分为3组,均通过堵塞咽鼓管来诱发中耳黏膜炎性渗出改变,在豚鼠的中耳鼓岬部植入粘克阻隔材料(试验组1),并在另外两组的豚鼠中耳内植入硅胶片(试验组2)和不植入任何材料(对照组)作为对照,每组豚鼠分别在术后15 d和90 d各处死6只,以了解可吸收医用膜阻隔中耳粘连的作用。结果植入粘克材料的豚鼠听力阈值改变较小,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植入阻隔材料后豚鼠的听泡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与其他两组形成大量纤维肉芽组织和大片坏死相比,粘克材料组形成的纤维肉芽组织较少,且形成局限性包裹,并有腔隙形成,有效的阻隔了粘连。结论粘克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是很好的阻隔中耳粘连的生物材料。

    • >临床报道
    • 鼻内镜下改良鼻骨错位复位法61例疗效观察

      2018, 24(2):156-158.

      摘要 (59) HTML (0) PDF 847.00 Byte (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在错位畸形的鼻骨骨折鼻内镜复位术中使用鼻阈小切口改良复位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3月,需手术治疗错位畸形的鼻骨骨折患者61例,在全身麻醉鼻内镜下使用鼻阈小切口改良鼻骨复位术,评估术后鼻外形及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61例患者均复位成功,外观满意,鼻腔通气正常,未见复发。结论对于有错位的鼻骨骨折患者,加用鼻阈小切口改良复位法可达到矫正畸形的目的,手术疗效确切,损伤小,适合临床应用。

    • 双源CT诊断非金属可疑食管异物的队列研究

      2018, 24(2):159-162.

      摘要 (192) HTML (0) PDF 878.00 Byte (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双源CT诊断非金属食管异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双源CT对非金属可疑食管异物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53例双源CT和正侧位平片对照。结果93例双源CT阳性示食管异物,其中57例平片阳性;内镜检查证实并取出92例,内镜检查阴性1例。本组病例中双源CT敏感性100%(92/92),特异性98.4%(60/61),阴性预测值100%(60/60)。结论双源CT检查非金属食管异物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高,能明确异物类型及异物位置。双源CT可作为非金属食管异物的常规检查,及时诊断,避免不必要的食管内镜检查。

    • 内镜下经口入路颌下腺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2018, 24(2):163-165.

      摘要 (129) HTML (0) PDF 884.00 Byte (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辅助经口入路颌下腺切除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经鼻插管全麻后,沿颌下腺导管开口至磨牙后区的下颌舌颌沟做弧形切口,内镜辅助下分别沿下颌下腺导管,切断与颌下腺有关的神经、血管、导管,将颌下腺切除。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切除颌下腺,1例出现暂时性舌体麻木,2周后恢复。无面神经下颌缘支及舌下神经损伤,无其他并发症。颈部无瘢痕,美容效果好。结论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颌下腺切除术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可视支撑喉内镜下喉功能性手术

      2018, 24(2):166-169.

      摘要 (52) HTML (0) PDF 800.00 Byte (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可视支撑喉内镜下喉功能性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喉部良性疾病患者16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即可视支撑喉内镜组(研究组)80例,传统显微镜支撑喉镜手术组(对照组)80例。手术显微器械相同,手术由同一人完成。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发音恢复时间、手术常见并发症及疗效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时间:研究组(11.38±4.65)min,对照组(20.72±3.23)min,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手术疗效、平均住院日及手术并发症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支撑喉内镜功能性手术治疗结果和手术并发症与传统的显微镜功能性手术没有差别,而在手术时间、操作难度等方面具有优势,可视支撑喉内镜功能性手术是可行的。

    • 耳内镜下异体真皮基质修补鼓膜大穿孔

      2018, 24(2):170-172.

      摘要 (61) HTML (0) PDF 790.00 Byte (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耳内镜下用异体真皮基质修补鼓膜大穿孔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鼓膜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分别行耳内镜检查、听力学检查,有中耳感染史者行CT检查。其中术前电测听语言频率平均气骨导间距(ABG)为(31.23±1.52)dB。45例患者均在耳内镜下经外耳道径路翻起外耳道鼓膜皮瓣,用异体真皮基质内植修补鼓膜。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术后3个月时一次性穿孔愈合率91%。术后3个月复查电测听,平均ABG为(13.07±2.00)dB,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9, P<0.00)。结论耳内镜下异体真皮基质内植修补鼓膜大穿孔,具有微创,体表无切口,愈合率高等特点。

    • 耳后带蒂皮瓣在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2018, 24(2):173-175.

      摘要 (9) HTML (0) PDF 941.00 Byte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介绍耳甲腔皮肤缺损中,应用耳后带蒂皮瓣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的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2016年对耳甲腔良性肿物术后耳甲腔缺损的3例女性患者于耳后、乳突区,做一“乒乓球拍样”带蒂皮瓣,于耳廓根部做一隧道,将带蒂皮瓣从耳廓根部隧道穿过之后,覆盖于耳甲腔皮肤缺损处,缝合后加压包扎。结果3例患者耳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皮瓣颜色、质地、弹性均良好,耳甲腔外观良好,耳后供区瘢痕几乎难以察觉。结论耳后带蒂皮瓣在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中,简单易行,术后疗效佳,无论操作上还是美学上,都符合要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病案报道
    • 以颈部肿块为首发症状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

      2018, 24(2):176-178.

      摘要 (51) HTML (0) PDF 936.00 Byte (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咽喉部纤维黏液样肉瘤1例

      2018, 24(2):178-180.

      摘要 (50) HTML (0) PDF 1.20 K (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噪声性聋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2018, 24(2):181-185.

      摘要 (156) HTML (0) PDF 810.00 Byte (1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噪声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从动物实验到临床研究,NIHL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就NIHL的病理生理学,临床预防和治疗这些领域的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 颈段食管环周缺损重建修复的研究进展

      2018, 24(2):186-192.

      摘要 (39) HTML (0) PDF 830.00 Byte (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颈段食管环周缺损无论是用胃肠、带蒂以及游离皮瓣,或是组织工程技术等方式来修复重建,都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我们应该结合患者全身情况的特点,综合考虑使用最适宜的术式。随着颈段食管环周缺损的修复重建手段日益增多,对于如何最佳的修复重建食管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也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2018年第24卷第2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