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9(6):475-480.
摘要:目的研究湖南地区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NSHL)患者中GJB2、SLC26A4基因的突变频率和突变热点,了解线粒体DNA(mtDNA)12SrRNA A1555G突变的频率。方法收集湖南地区汉族NSHL患者共139例,抽取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分别采用直接测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和聚合酶联-限制性片段变态(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对患者进行GJB2、SLC26A4基因和mt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的检测;对SLC26A4基因突变者进行回访并行高分辨颞骨CT检查。结果61例(43.9%)NSHL患者至少携带一种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突变,GJB2、SLC26A4和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的检出率分别为23%、18.7%和3.6%;共发现6种GJB2和13种SLC26A4基因已报道致病性突变,235delC和IVS7-2A>G分别是GJB2和SLC26A4基因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分别占这两个基因突变等位基因的87.5%和46.5%;与SLC26A4基因突变有关的EVAS的发生率为14.4%,低于该地区GJB2基因相关性耳聋的发生率17.3%。结论湖南地区汉族NSHL中43.9%的患者携带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反映湖南地区遗传性耳聋高发的现象。GJB2基因突变是该地区NSHL最常见的原因,其次为SLC26A4基因。235delC、IVS7-2A>G和A1555G突变分别是GJB2、SLC26A4和线粒体DNA基因的热点突变,占所有突变的71.2%。通过筛查,为其中35.3%的患者明确了分子病因。为该地区进一步开展遗传咨询、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2013, 19(6):481-484.
摘要:目的观察骨髓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nerve tissue committed stem cells, NTCSCs)移植治疗大鼠听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60只SD大鼠按数字随机法分为5组,每组各12只,A组为对照组,在平静饲养环境下培养,另外4组(B、C、D、E组)构建感音神经性耳聋动物模型。B组大鼠断头后取出听泡组织行HE常规染色,详细观察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piral ganglion neurons, SGNs)损伤和内耳毛细胞存活情况,确认造模成功。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 scent protein, EGFP)基因表达阳性的骨髓NTCSCs注射至C、D、E 3组大鼠左耳耳蜗蜗轴处,SD大鼠右耳及A组作为对照;采用同一方法注射相同体积的0.1%PBS溶液。HE染色观察耳蜗中轴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EGFP基因的NTCSCS存活、分布部位及表达情况。结果C组(移植后1周)内耳耳蜗切片上发现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 scent protein, EGFP)基因的骨髓NTCSCs分散在鼓阶的腔隙内,D组(移植后2周)发现转染EGFP基因的骨髓NTCSCs位置靠近基底膜和柯蒂氏器部位,E组(移植后4周)发现转染EGFP基因的骨髓NTCSCs球团和多个在一起的细胞聚集,并且位置靠近基底膜和柯蒂氏器部位,呈现良好的分布,类似有向基底膜和柯蒂氏器迁移行为。随着骨髓NTCSCs移植时间的延长,Nestin(+)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而Myosin Ⅶa(+)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骨髓NTCSCs移植大鼠耳蜗后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损伤听神经。
2013, 19(6):485-490.
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软腭组织和悬雍垂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52例OSAHS患者和9例对照组,按体重对OSAHS患者分组,分别测量所有试验对象体质指数(BMI)、颈围、腰围等指标,光镜和电镜观察软腭及悬雍垂病理学改变,应用图象分析技术对软腭组织切片分析,统计脂肪细胞成分构成比。结果①OSAHS超重组、正常体重组、对照组的BMI、颈围、腰围、腰髋比(wristhip circumference ratio,WHR)与OSAHS肥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形态学观察OSAHS患者腭咽组织和悬雍垂组织学存在着相似的病理学改变:光镜下软腭和悬雍垂有明显的脂肪细胞浸润,肌纤维排列紊乱,肌纤维局灶性肥大、萎缩和退变等多形性改变,以萎缩为主;电镜下2组肌纤维局灶性Z线模糊、扭曲和消失,部分呈点状或片状肌纤维断裂,脱髓鞘改变,肌原纤维间有局灶性脂滴浸润;③OSAHS各组图像分析脂肪组织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OSAHS患者组内脂肪组织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OSAHS病例中肥胖组和超重组的颈围、腰围、WHR与软腭脂肪组织之间呈正相关;颈围、腰围、WHR和软腭脂肪组织面积比值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之间呈正相关;而正常体重组中WHR与软腭脂肪组织之间呈正相关,WHR、软腭脂肪组织与AHI呈正相关。结论OSAHS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脂代谢紊乱,伴有软腭脂肪浸润和腭咽部肌的病理性结构改变,咽部过多的脂肪浸润可能通过改变气道大小、形状和咽壁顺应性促成/加重气道阻塞,从而成为OSAHS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3, 19(6):491-494.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外耳道上壁中、外段皮下组织压片修补鼓膜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69耳)由中耳炎或外伤引起的鼓膜穿孔直径大于3 mm伴外耳道狭窄、弯曲患者,用此法行耳内切口、扩大外耳道,用外耳道上壁中、外段皮下组织压片行鼓膜修补术。结果67耳鼓膜穿孔修补术后愈合,穿孔愈合率97.1%。修补鼓膜愈合时间平均15.2 d。术后外耳道宽畅。随访0.5~3.5年,无鼓膜再穿孔。术后纯音测听(取0.5,1,2,4 kHz)气导听力提高10~30 dB(平均18.6 dB)者66耳,气骨导差距在10~20 dB,较术前平均缩小16.8 dB,听力改善率95.7%。另3耳听力无改善。结论用耳道上壁中、外段皮下结缔组织压片修补鼓膜穿孔是一种取材简便、术野显露好、愈合时间短、穿孔愈合率高的新术式,更适合鼓膜穿孔大、外耳道狭窄和弯曲者。
2013, 19(6):495-501.
摘要:目的创建内镜下经上颌窦入路翼腭窝及颞下窝解剖模型,寻找内镜下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的定位方法。方法 对100例成人行鼻、颅底CT扫描并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模型上分别测量犁骨后缘中点至颈内动脉相关解剖标志的角度和距离。同时对6具尸头于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联合入路解剖翼腭窝和颞下窝,以咽鼓管为中心向外、向后逐步暴露并定位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结果犁骨后缘中点至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孔、颈静脉孔的角度平均值分别为72.0°、57.6°、54.1°,犁骨后缘中点至以上各孔的距离平均值分别为13.65、31.81、32.5 mm,蝶骨角棘与颈动脉管外口前界平均距离为5.92 mm。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联合上颌窦开窗入路能充分的暴露翼腭窝和颞下窝结构。犁骨后根、蝶骨翼突、蝶骨角棘、卵圆孔和茎突是颈内动脉相关颅底解剖的重要标志;蝶骨角棘、骨性咽鼓管口为颈动脉管外口前界的重要骨性标志,术中不超越该界限有助于减少损伤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
2013, 19(6):502-504.
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结外RosaiDorfman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报道2例鼻腔RosaiDorfman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鼻腔鼻窦结外RosaiDorfman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特征,易导致误诊。病理显示不同形态的组织细胞增生,其内见吞噬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免疫组化提示CD68(++),S100蛋白(+),Cdla(-)。结论鼻腔鼻窦结外RosaiDorfman病是一种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组织检查,目前无系统规范的治疗方法,局部手术切除及激素治疗效果尚佳,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3, 19(6):505-508.
摘要:目的建立可靠的新生小鼠离体耳蜗基底膜的培养方法,为内耳的研究提供新的条件和模型。方法在显微镜下完整分离出新生1~5 d小鼠的耳蜗基底膜组织,采用组织贴壁法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免疫荧光法检测新生小鼠离体耳蜗基底膜培养组织中毛细胞及螺旋神经元的生长状态。结果新生小鼠耳蜗基底膜离体培养24 h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基底膜贴壁生长良好,外周有新生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长出;高倍显微镜下可见耳蜗内外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等结构;免疫荧光法检测可见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生长良好,并能保持较长一段时间。结论组织贴壁法无血清培养新生小鼠离体耳蜗基底膜是一种理想的耳科实验造模方法。
2013, 19(6):509-511.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耳内切口用于开放式乳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选择40耳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行开放式乳突切除术,改良耳内切口第一切口从外耳道上壁“12点”处,弧形向后切开耳甲的内1/2至外耳道口外下方;第二切口与传统耳内切口相同。乳突切除术完成后,修剪耳甲-外耳道皮瓣并覆盖乳突腔,修剪与耳廓相连的耳甲软骨使之不暴露于外表。同期选择40耳患者行传统耳内切口术式及40耳患者行耳后切口术式分别作为对照。结果经6~36个月随访,与传统耳内切口相比,改良耳内切口术后干耳率明显提高(χ2=6.49,P<0.05);出血量和切口耗时无明显差异(t=1.95,P>0.05;t=2.7,P>0.05)。与耳后切口相比,改良耳内切口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切口耗时明显缩短(t=-9.08,P<0.01;t=-10.14,P<0.01),干耳率与耳后切口相同(100%)。结论改良耳内切口具有出血少、省时、易于行耳甲成形术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013, 19(6):512-515.
摘要: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检索并选取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射频消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试验的质量用Jadad计分表评价,对纳入试验的疗效作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病例对照研究,累计样本量为696例,其中治疗组461例,对照组23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射频消融治疗组在显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RR=2.95,95%CI(1.94,4.48),P=0.07];在总有效率方面也优于对照组[RR=1.33,95%CI(1.20,1.46),P=0.69]。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变应性鼻炎有较好疗效,但需设计更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2013, 19(6):516-520.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扁桃体切除及止血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将诊治的90例扁桃体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等离子手术组(A组)和传统手术组(B组),每组各45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等离子手术组用低温等离子法切除扁桃体并止血;传统手术组则采用常规扁桃体剥离并用双极电凝止血。记录切除双侧扁桃体所需时间和出血量;术后第1天起每日记录患者咽部疼痛评分情况,连续10 d;术后第10天观察并记录扁桃体窝内的白膜状况。结果A、B两组手术总时间分别为(18.0±1.6)min、(43.5±3.4)min,术中总出血量分别为(9.3±1.3)ml、(53.8±5.5)ml,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疼痛指数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疼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出血发生病例数分别为3例、4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比较,A、B两组白膜与扁桃体窝面积比分别为(43.8±6.6)%、(40.5±5.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等离子组白膜较为清洁。结论与传统扁桃体剥离法比较,低温等离子法切除扁桃体具有手术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好等优点,可作为扁桃体切除手术的首选。
2013, 19(6):521-523.
摘要:目的探讨鼻腔混合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此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鼻腔混合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鼻内镜和鼻窦CT等术前评估选择手术径路;其中2例行鼻侧切开术,4例行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术。结果鼻腔混合瘤原发于鼻中隔者5例、鼻咽顶后壁1例;术后随访3年,5例痊愈,1例复发。结论鼻腔混合瘤虽属良性肿瘤,但术后易复发,首次彻底切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术后需定期随访。
2013, 19(6):527-529.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外伤性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12年5月收治的8例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采用鼻内镜下修补术,并对其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总结。结果1次手术治愈7例,1例再次手术治愈。1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全愈出院。随访6~24个月,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手术方式。
2013, 19(6):530-533.
摘要:目的探讨硫酸锌治疗声带突肉芽肿的疗效。方法2007~2012年对15例声带突肉芽肿患者给予饭后服用硫酸锌口服液100 ml(含硫酸锌200 mg),3次/d,服药直至声带突肉芽肿消失。此后每月复查电子喉镜,3个月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随访1年。根据喉部声带突肉芽肿的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类,对比治疗前后图像,观察疗效。结果12例1个月内肉芽肿消失;3例1个月内肉芽肿缩小,其中2例2个月内消失,1例3个月内消失。治疗后所有患者声嘶、咽痛、咽异物感、咳嗽不适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15例随访1年未见复发及并发症。结论硫酸锌是治疗声带突肉芽肿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对手术后复发者疗效显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及补救措施。
2013, 19(6):534-536.
摘要:目的探讨小耳畸形患者采用大脚内侧Thiersch皮瓣在耳廓成形并外耳道重建术中的应用。方法 总结2000年1月~2012年5月先天性小耳畸形并外耳道闭锁的患者105例(115耳)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全麻下行耳廓成形并外耳道重建术,在重建的外耳道内采用大腿内侧Thiersch皮瓣移植,术后10~12 d局部换药,3~4周后外耳道用透明质酸和膨胀海绵填塞,3~6个月后取出填塞物。结果耳廓外形满意,外耳道皮肤上皮化良好,112耳外耳道口直径6~10 mm,外耳道口宽敞;3例患者因未定期复诊出现外耳道狭窄。结论大腿内侧Thiersch皮瓣可满足于先天性小耳畸形术后外耳道植皮需要,术后定期复查可有效预防外耳道狭窄。
2013, 19(6):537-539.
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联合仙璐贝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取鼻内镜下咽鼓管咽口检查、负压吸引、咽鼓管吹张及同步仙璐贝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单个疗程对照组总有效率72.1%,治疗组总有效率93.2%,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个疗程对照组总有效率86.8%,治疗组9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联合仙璐贝氧驱动雾化治疗有利于咽鼓管功能恢复,早期改善症状,提高听力,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
2013, 19(6):540-542.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情况及腺样体切除术后分泌性中耳炎的转归。方法1382例腺样体肥大的儿童行腺样体切除手术前后经鼻咽侧位片、声导抗检测及电测听检查,统计分析伴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及其与腺样体肥大的关系。结果1382例中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92耳,腺样体切除术后3个月复查,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治愈528耳(59.19%),好转298耳(33.41%),总有效率达92.60%。结论腺样体过度肥大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一大诱因,鼻内镜下切除肥大腺样体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明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3, 19(6):543-545.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在鼻内镜下行单纯切除或经柯-陆径路于骨膜下分离切除肿瘤,创面用电刀烧灼处理,术后使用抗生素1周预防感染。结果70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Ⅰ级、Ⅱ级患者治愈64例(90%);Ⅲ级患者复发6例(10%),经再次鼻内镜下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后治愈。结论鼻内镜下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创伤小,疗效好,有效预防术后复发;可作为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首选手术方式。
2013, 19(6):546-548.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腺样体切除联合扁桃体消融打孔术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术前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多导睡眠监测仪(PSG)检查及鼻咽侧位片,明确43例OSAHS儿童阻塞部位位于口、鼻咽部。应用等离子射频治疗系统对Ⅱ、Ⅲ度肥大扁桃体进行低温消融,病理性肥大的腺样体在内镜下切除治疗。结果术后患儿反应轻,无严重并发症出现,6~12个月后复查PSG呼吸暂停指数(AHI)由10.3次/h降为4.5次/h,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由0.84增加到0.94;扁桃体直径平均减少0.52 cm,口咽腔平均扩大1.04 cm;临床症状消失或大部分改善。结论腺样体切除联合扁桃体消融打孔术能有效扩大鼻咽、口咽部通气截面积,解除上气道阻塞因素,是治疗儿童OSAHS的有效方法。
2013, 19(6):549-551.
摘要:目的评价ApneaGraph AG200睡眠监测及阻塞定位系统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阻塞平面定位及悬雍垂腭咽成形(UPPP)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用ApneaGraph监测仪对128例打鼾患者(年龄24~64岁,BMI为19.7~35.1 kg/m2)进行整夜6 h的睡眠监测,监测结果由仪器自动分析。结果最终得到124例完整数据,其中OSAHS117例。OSAHS患者中单纯腭咽平面以上阻塞19例,单纯腭咽平面以下阻塞8例,联合平面以腭咽平面以上为主的阻塞62例,联合平面以腭咽平面以下为主的阻塞24例,联合腭咽上下平面阻塞各占50%4例。结论ApneaGraph对于OSAHS阻塞平面的定位及UPPP手术前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3, 19(6):551-553.
摘要:
2013, 19(6):554-555.
摘要:
2013, 19(6):556-557.
摘要:
2013, 19(6):558-559.
摘要:
2013, 19(6):559-561.
摘要:
2013, 19(6):564-567.
摘要:
2013, 19(6):568-572.
摘要: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